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其他政治理论问题论文--民主、人权、民权论文

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17页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第10-12页
  (一)、选题缘由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2-15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页
 四、论文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一章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及发展历程第17-32页
 一、列宁党内民主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第17-24页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内民主思想第17-21页
  (二) 卡尔·考茨基与罗莎·卢森堡的党内民主思想第21-24页
  (三) 俄国平民革命者的革命民粹主义第24页
 二、列宁党内民主的提出及发展历程第24-32页
  (一) “集中制”时期(1898年至1905年)第25-27页
  (二) “民主集中制”时期(1905年至1917年)第27-29页
  (三) “极端集中制”时期(1918年至1921年)第29-30页
  (四) “工人民主制”时期(1921年至1922年12月)第30-31页
  (五) 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内民主思想(1922年12月至1923年3月)第31-32页
第二章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第32-45页
 一、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内涵第32-35页
  (一) 列宁对于其党内民主思想概念的阐释第32-33页
  (二)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实行原则第33-35页
 二、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第35-45页
  (一) 健全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第35-36页
  (二) 坚持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第36-38页
  (三) 健全党内广泛的民主选举制与罢免制第38-40页
  (四) 坚持实行党的集体领导制第40-42页
  (五)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制第42-43页
  (六) 增强党内的文化发展与建设第43-45页
第三章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历史地位第45-55页
 一、中外学者的评价第45-47页
 二、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历史贡献第47-51页
  (一) 完整阐述了党内民主的实质内涵和主要内容第47-48页
  (二) 开创了党的代表会议制度第48-49页
  (三) 明确阐述了党内监督制度第49页
  (四) 初步阐述了文化与党内民主的关系第49-50页
  (五) 揭示了党内民主应当与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原则第50-51页
 三、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历史局限第51-55页
  (一) 强调集中有余而民主不足第51-52页
  (二) 关于党内民主的某些想法带有空想成分第52-53页
  (三) 制度建设不够完备第53页
  (四) 对文化与党内民主关系的认识不深入第53-55页
第四章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第55-65页
 一、有利于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与集体领导制第55-57页
  (一) 有利于正确理解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的辩证统一第55-56页
  (二) 有利于坚持集体领导和防范个人专断第56-57页
 二、有利于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第57-58页
  (一) 明确规定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第57页
  (二) 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及代表常任制第57-58页
 三、有利于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第58-61页
  (一) 进一步扩大党内直选的范围第59页
  (二) 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与范围第59-60页
  (三) 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第60页
  (四) 建立健全罢免制第60-61页
 四、有利于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第61-62页
  (一) 保证监督部门的独立性第61-62页
  (二) 进一步提高监督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第62页
 五、有利于加强党内文化建设第62-65页
  (一) 培育党内民主型政党文化第63页
  (二) 加强党员文化素质教育第63-65页
结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转型期的年祭仪式变迁--以鲁中地区一个山村的“敬天爷爷”仪式为个案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