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对口扶贫开发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8页 |
·对口扶贫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对口扶贫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对口扶贫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论文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2 对口扶贫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对口扶贫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理论 | 第20页 |
·邓小平“两个大局”理论 | 第20-21页 |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1-22页 |
·社会公平理论 | 第22页 |
·对口支援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3 对口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 | 第24-28页 |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 第24-25页 |
·专项计划推动扶贫阶段(1986—2007) | 第25-26页 |
·两轮驱动扶贫阶段(2007—2012) | 第26-28页 |
4 广州市对口扶贫现状 | 第28-38页 |
·对口扶贫三峡库区 | 第28-29页 |
·基本情况 | 第28页 |
·基本做法 | 第28-29页 |
·对口扶贫广西百色 | 第29-31页 |
·基本情况 | 第29页 |
·基本做法 | 第29-31页 |
·对口扶贫西藏波密 | 第31-32页 |
·基本情况 | 第31页 |
·基本做法 | 第31-32页 |
·对口扶贫梅州、阳江、茂名 | 第32-38页 |
·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基本做法 | 第34-38页 |
5 广州市对口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4页 |
·贫困人口返贫问题 | 第38-39页 |
·返贫的主要表现 | 第38页 |
·返贫的主要原因 | 第38-39页 |
·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问题 | 第39-41页 |
·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现 | 第39-40页 |
·造成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原因 | 第40-41页 |
·政府扶贫资金利用率不高问题 | 第41-42页 |
·资金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 | 第41页 |
·资金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 第41-42页 |
·扶贫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不足问题 | 第42-44页 |
·扶贫开发主体多元化不足主要表现 | 第42页 |
·扶贫开发主体多元化不足的原因 | 第42-44页 |
6 深化广州市对口扶贫开发的建议 | 第44-50页 |
·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 第44-45页 |
·加强文化教育事业,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 | 第44-45页 |
·继续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科技素质 | 第45页 |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5-47页 |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 第45-46页 |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社会进步 | 第46页 |
·完善政策实施模式和工作机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 | 第46-47页 |
·增加投入,严格管理 | 第47页 |
·突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重点 | 第47页 |
·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机制 | 第47页 |
·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监管 | 第47页 |
·扶贫主体多元化 | 第47-48页 |
·实施“整村推进”战略 | 第48-50页 |
·选定贫困村,自上而下制定规划 | 第48页 |
·全面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建立新型农村社区 | 第48-49页 |
·注重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 第49页 |
·加强对整村推进的监督管理 | 第49-50页 |
总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