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与记忆中的红卫兵运动:南京市案例
中文简要 | 第1-4页 |
英文简要 | 第4-6页 |
题献 | 第6-7页 |
第一章:介绍 | 第7-19页 |
第一节:框架理论和社会记忆理论的互补 | 第9-10页 |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学生运动的背景 | 第10-11页 |
第三节:“文革”的框架的过程对集体记忆的发展 | 第11-14页 |
第四节:重新着手回忆过去事件:网站和博客的出现 | 第14-19页 |
第二章: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第一节:政治记忆 | 第19-21页 |
第二节:集体记忆 | 第21页 |
第三节:框架理论 | 第21-23页 |
第四节:关于”文革”记忆的材料 | 第23-26页 |
第五节:论文对学术的贡献 | 第26-27页 |
第三章:方法论 | 第27-30页 |
第一节:研究方式 | 第27-30页 |
第二节:有限制 | 第30页 |
第四章:结果,讨论与解释 | 第30-36页 |
第一节:采访的结果 | 第30-31页 |
第二节:“文革”老三届年代建立记忆的过程 | 第31-35页 |
第三节:新一代的对红卫兵的理解 | 第35-36页 |
第六章:结论 | 第36-41页 |
第一节:框架与记忆的模型 | 第36-39页 |
第二节:保存过去的真实的有效性:现实与局限 | 第39页 |
第三节: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A: 问题提纲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