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大豆田中除草剂药害概况 | 第11-13页 |
·大豆田除草剂药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大豆田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 | 第12页 |
·如何避免大豆田除草剂药害 | 第12-13页 |
·除草剂药害的类型与诊断方法 | 第13页 |
·除草剂乙草胺的特点和应用情况介绍 | 第13-16页 |
·乙草胺的特点 | 第13-15页 |
·乙草胺应用情况介绍 | 第15-16页 |
·乙草胺药害症状分析 | 第16页 |
·药害程度的调查 | 第16页 |
·乙草胺所表现的药害症状分析 | 第16页 |
·本试验主要大豆品种介绍 | 第16-17页 |
·本试验不同主栽大豆品种所属积温带的划分 | 第16-17页 |
·东农 52 品种介绍 | 第17页 |
·合丰 55 品种介绍 | 第17页 |
·黑河 48 品种介绍 | 第1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供试除草剂 | 第20页 |
·试验作物与品种 | 第20页 |
·试验土壤条件 | 第20页 |
·供试化学试剂 | 第2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5页 |
·大豆生长量的测定 | 第21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SOD 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3页 |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大豆测产 | 第24页 |
·计算公式 | 第24页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7页 |
·乙草胺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5-41页 |
·乙草胺对大豆下胚轴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乙草胺对大豆根瘤数和根瘤鲜重的影响 | 第26-30页 |
·乙草胺对大豆株高和株鲜重的影响 | 第30-33页 |
·乙草胺对大都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乙草胺对大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乙草胺对大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7-39页 |
·乙草胺对大豆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乙草胺药害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1-43页 |
·乙草胺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1-42页 |
·乙草胺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乙草胺药害大豆各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43-47页 |
·乙草胺施药后 7 天大豆各性状与产量之间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乙草胺施药后 21 天大豆各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4-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关于乙草胺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相关问题的探讨 | 第47-48页 |
·关于乙草胺不同施药量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相关问题的探讨 | 第48页 |
·乙草胺药害与产量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 第48-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乙草胺对大豆的药害主要表现为根瘤数减少、生长速度缓慢、叶绿素含量降低、根系活力下降等 | 第50页 |
·乙草胺对大豆药害造成的产量降低主要是单株粒数减少 | 第50页 |
·大豆出苗初期株鲜重和叶绿素含量作为评价乙草胺对大豆药害程度的预测指标 | 第50页 |
·大豆第一片三出复叶时期根瘤数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作为评价乙草胺对大豆药害程度的预测指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