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关于布尔迪厄及其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布尔迪厄的学术轨迹 | 第14-17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9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 | 第22-31页 |
第一节 新闻"场域"理论提出的背景 | 第22-24页 |
一、思想理论渊源 | 第22-23页 |
二、现实背景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引入:"惯习"、"资本"、"场域" | 第24-30页 |
一、"惯习" | 第24-25页 |
二、"资本" | 第25-26页 |
三、"场域" | 第26-28页 |
四、惯习、资本与场域的关系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新闻"场域"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对新闻"场域"的结构性分析——一种关系的视角 | 第31-37页 |
第一节 新闻场域的结构与自主性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新闻场域的生产机制和特殊逻辑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新闻场域的影响 | 第34-37页 |
一、新闻场域对内作用于记者 | 第34-35页 |
二、新闻场域侵入其他文化生产场域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布尔迪厄的媒介观——以对电视的批判为中心 | 第37-48页 |
第一节 电视业的控制与审查 | 第37-41页 |
一、政治和经济力量审查 | 第38-39页 |
二、隐匿的收视率标准 | 第39-40页 |
三、圈内职业审查 | 第40-41页 |
四、记者自我审查 | 第41页 |
第二节 电视的负面功能 | 第41-48页 |
一、电视是一种象征暴力 | 第42-44页 |
二、电视制造"快思手" | 第44-45页 |
三、影像文化优先权与媒介生态的失衡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布尔迪厄传播思想的特性与本土启示 | 第48-61页 |
第一节 布尔迪厄传播思想的特性 | 第49-52页 |
一、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比较 | 第49-51页 |
二、与伯明翰学派的比较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布尔迪厄传播思想的局限性 | 第52-54页 |
第三节 布尔迪厄传播思想对我国传媒业现状的启示 | 第54-61页 |
一、收视率控制电视生产活动 | 第56-57页 |
二、点击率与网络热点事件 | 第57-58页 |
三、电视节目类型化与低俗化 | 第58-59页 |
四、新闻媒介失范与媒介行业自律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附录 布尔迪厄生平及其学术著作简表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