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目录 | 第13-18页 |
图目录 | 第18-19页 |
表目录 | 第19-21页 |
1 绪论 | 第21-39页 |
·选题背景 | 第21-24页 |
·耕地生态效益测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24-29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8-2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研究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1-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研究目标 | 第32-33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3-34页 |
·技术路线和调研内容 | 第34-36页 |
·技术路线 | 第34页 |
·调研内容 | 第34-36页 |
·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 | 第36-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36-39页 |
2 耕地生态效益测算的理论依据 | 第39-57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9-42页 |
·公共物品的特征 | 第39-40页 |
·公共物品的分类 | 第40-41页 |
·在本研究中应用 | 第41-42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42-45页 |
·外部性的内涵 | 第43页 |
·外部性的分类 | 第43-44页 |
·在本研究中应用 | 第44-45页 |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理论 | 第45-54页 |
·生态系统概念 | 第46页 |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及其内涵 | 第46-48页 |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构成 | 第48-51页 |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方法 | 第51-53页 |
·生态系统服务的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比较 | 第53-54页 |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3 基于 CVM 多情景下的耕地生态效益测算方法模型的推导 | 第57-87页 |
·条件价值评估法 | 第57-75页 |
·CVM 的研究进展 | 第58-62页 |
·CVM 的经济学原理 | 第62-64页 |
·CVM 的偏差类型 | 第64-66页 |
·CVM 的引导技术 | 第66-68页 |
·不同引导技术下数据统计模型研究 | 第68-74页 |
·CVM 实施原则 | 第74页 |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74-75页 |
·情景分析法 | 第75-77页 |
·CVM 的研究进展 | 第75-76页 |
·情景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 第76页 |
·情景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76-77页 |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77页 |
·本文研究方法模型的推导 | 第77-82页 |
·基于 CVM 多情景测算方法模型的经济学原理 | 第77-78页 |
·基于 CVM 多情景测算结果的动态性及准确性分析 | 第78-81页 |
·基于 CVM 多情景测算方法模型的实施步骤 | 第81-82页 |
·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82-84页 |
·耕地生态系统和利用效益的再认识 | 第82-83页 |
·耕地生态效益体系的界定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4 实证调查及数据分析 | 第87-127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87-95页 |
·焦作自然、社会、经济现状 | 第87-89页 |
·焦作耕地现状 | 第89-93页 |
·研究区域生态分区 | 第93-95页 |
·CVM 问卷设计依据 | 第95-96页 |
·问卷设计原则 | 第95-96页 |
·问卷完善步骤 | 第96页 |
·本研究的预调查 | 第96-97页 |
·本研究的先导调查 | 第97-99页 |
·正式调查 | 第99-106页 |
·情景设置 | 第99-100页 |
·引导技术的确定 | 第100-101页 |
·支付工具的确定及支付金额的使用 | 第101-102页 |
·支付(受偿)区间的设置 | 第102页 |
·假设市场设置 | 第102-104页 |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第104-105页 |
·偏差的处理 | 第105-106页 |
·调查实施以及所得数据描述 | 第106-121页 |
·样本容量及样本分配 | 第107页 |
·样本特征 | 第107-112页 |
·耕地生态效益的认知程度 | 第112-115页 |
·调查数据的预处理 | 第115-116页 |
·WTP 统计与分析 | 第116-119页 |
·WTA 统计与分析 | 第119-121页 |
·实证调查的耕地生态效益平均支付和受偿意愿 | 第121-124页 |
·耕地生态效益的平均支付意愿 | 第121-123页 |
·耕地生态效益的平均受偿意愿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7页 |
5 耕地生态效益测算表征尺度的选取 | 第127-139页 |
·WTP 与 WTA 不对称性及差异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7-128页 |
·本研究中的 WTP 与 WTA 不对称性及差异性 | 第128-134页 |
·WTP 和 WTA 选择的差异性 | 第128-130页 |
·WTP 和 WTA 分布的差异性 | 第130-131页 |
·WTP 和 WTA 离散程度的不对称 | 第131-133页 |
·WTP 和 WTA 比值的不对称性 | 第133页 |
·平均支付与受偿意愿间的不对称性与差异性 | 第133-134页 |
·耕地生态效益表征尺度选取 | 第134-138页 |
·CVM 测度表征尺度的经济学比较 | 第134-135页 |
·表征尺度选取依据 | 第135-136页 |
·本研究表征尺度的选取 | 第136-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6 基于 CVM 多情景下耕地生态效益评估及分析 | 第139-153页 |
·基于 CVM 多情景下耕地生态效益的评估 | 第139-143页 |
·耕地生态效益的评估技术 | 第139-142页 |
·耕地生态效益的测算思路 | 第142页 |
·测算结果 | 第142-143页 |
·本研究中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及动态性分析 | 第143-145页 |
·基于 CVM 多情景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分析 | 第143-145页 |
·基于 CVM 多情景测算结果的动态性分析 | 第145页 |
·本研究中 WTP 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 第145-148页 |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45-146页 |
·本研究计量分析的模型及变量说明 | 第146-147页 |
·计量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7-148页 |
·零支付意愿原因分析 | 第148-149页 |
·研究的数据有效性检验 | 第149-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3页 |
7 CVM 多情景下耕地生态效益测算方法可靠性及其意义分析 | 第153-159页 |
·CVM 多情景下耕地生态效益测算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第153-155页 |
·多情景下的 CVM 耕地生态效益测算理论的意义 | 第155-157页 |
·CVM 评估方法的优点 | 第155页 |
·基于 CVM 多情景下测算方法模型的意义 | 第155-157页 |
·分区域测算耕地生态效益理论的意义 | 第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1页 |
·主要结论 | 第159-160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5页 |
附录 | 第175-185页 |
作者简历 | 第185-1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