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 1. 导论 | 第11-23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 ·“村改居”社区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多中心治理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 ·论文思路与结构 | 第20-21页 |
| ·论文思路 | 第20页 |
|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 | 第23-30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 ·社区 | 第23页 |
| ·“村改居”社区 | 第23-24页 |
| ·“村改居”社区治理模式 | 第24页 |
|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4-26页 |
| ·多中心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24-25页 |
|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 | 第25-26页 |
| ·多中心治理对“村改居”社区治理的指导意义 | 第26页 |
|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6-30页 |
| ·公民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历程 | 第27-29页 |
| ·公民社会理论对“村改居”社区治理的指导意义 | 第29-30页 |
| 3 单中心治理:我国“村改居”社区治理的一般模式 | 第30-36页 |
| ·我国“村改居”社区的一般特点 | 第30-32页 |
| ·社区居民结构复杂 | 第30页 |
| ·部分居民拥有集体资产 | 第30-31页 |
| ·居民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存在差异 | 第31页 |
| ·传统关系依然发挥作用 | 第31-32页 |
| ·“村改居”社区单中心治理模式的特点 | 第32-33页 |
| ·治理主体的一元化 | 第32页 |
| ·治理工具的单一性 | 第32-33页 |
| ·权力运行的单向性 | 第33页 |
| ·“村改居”社区单中心治理模式的内生原因 | 第33-36页 |
| ·地方政府治理理念沉于窠臼 | 第33-34页 |
|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第34页 |
| ·路径依赖的存在 | 第34-35页 |
| ·压力型行政体制的作用 | 第35-36页 |
| 4 多中心治理雏形:S社区个案分析 | 第36-49页 |
| ·S社区基本概况 | 第36-39页 |
| ·地理状况与居民结构 | 第36页 |
| ·社区经济状况 | 第36-37页 |
| ·社区各类组织状况 | 第37-39页 |
| ·综合配套与社会保障状况 | 第39页 |
| ·S社区多中心治理雏形的特点 | 第39-42页 |
| ·政府派出机构、自治组织逐渐嬗变角色 | 第39页 |
| ·合作治理初步形成网络 | 第39-41页 |
| ·社区利益群体相互博弈与调适 | 第41-42页 |
| ·集体行动规则逐步确立 | 第42页 |
| ·S社区多中心治理雏形的生成与促进冈素 | 第42-44页 |
| ·治理理念的更新 | 第42-43页 |
| ·社会关系的嵌入 | 第43页 |
| ·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 | 第43-44页 |
| ·新型治理工具的引入 | 第44页 |
| ·S社区多中心治理雏形存在的不足 | 第44-47页 |
| ·社区居委会成员陷入角色困境 | 第45页 |
| ·治理主体架构尚不完整 | 第45-46页 |
| ·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 | 第46-47页 |
| ·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 | 第47页 |
| ·S社区多中心治理雏形对“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启示作用 | 第47-49页 |
| 5 国内外典型社区治理模式介绍及启示 | 第49-56页 |
| ·我国城市社区典型治理模式介绍 | 第49-52页 |
| ·南京白下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 第49-50页 |
| ·深圳盐田区居站分离模式 | 第50-51页 |
| ·宁波北仑区合作治理模式 | 第51-52页 |
| ·国外社区多中心治理典型模式介绍 | 第52-54页 |
| ·美国社区自治型模式 | 第52-53页 |
| ·日本混合治理型模式 | 第53-54页 |
| ·国内外社区治理经验对构建“村改居”社区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启示 | 第54-56页 |
| 6 “村改居”社区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构建路径 | 第56-65页 |
| ·“村改居”社区各治理主体的角色功能定位 | 第56-60页 |
| ·纵向层面 | 第56-58页 |
| ·横向层面 | 第58-60页 |
| ·治理主体间互动关系的营建 | 第60-62页 |
| ·互动关系的构建 | 第60-61页 |
| ·利益关系的协调 | 第61-62页 |
| ·相关举措的完善 | 第62-65页 |
| ·健全监督机制 | 第62-63页 |
| ·拓宽居民参与渠道 | 第63-65页 |
| 7 结论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