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技术创新的影响要素研究 | 第13-15页 |
| ·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研究 | 第15-17页 |
| ·煤炭行业的技术创新研究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 ·创新理论 | 第21-22页 |
| ·产学研合作理论 | 第22-24页 |
| 第3章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要素 | 第24-40页 |
| ·政策环境维度 | 第24-25页 |
| ·政策导向因素 | 第24页 |
| ·社会环境因素 | 第24-25页 |
| ·市场需求因素 | 第25页 |
| ·知识产权要素 | 第25页 |
| ·技术研发维度 | 第25-26页 |
| ·领导创新精神 | 第25-26页 |
| ·财力投入强度 | 第26页 |
| ·技术创新水平 | 第26页 |
| ·员工素质结构 | 第26页 |
| ·技术传播维度 | 第26-28页 |
| ·企业创新机制 | 第27页 |
| ·营销能力作用 | 第27页 |
| ·技术信息推进 | 第27-28页 |
| ·协同网络影响 | 第28页 |
| ·技术采纳维度 | 第28-30页 |
| ·企业文化激励 | 第28页 |
| ·知识管理促进 | 第28-29页 |
| ·持续开发因素 | 第29页 |
| ·创新效益评估 | 第29-30页 |
|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要素模型 | 第30-40页 |
| ·鉴别度分析 | 第30-31页 |
| ·可靠性分析 | 第31-33页 |
| ·有效性分析 | 第33-35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35-39页 |
|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 第4章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研究 | 第40-48页 |
| ·产学研机构合作路径 | 第40-41页 |
|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科研合作 | 第40页 |
|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共享 | 第40-41页 |
|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知识创新 | 第41页 |
| ·知识共享路径 | 第41-44页 |
| ·知识积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分析 | 第42页 |
| ·知识共享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分析 | 第42-43页 |
| ·知识共享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多维效应 | 第43-44页 |
| ·技术转移路径 | 第44-46页 |
| ·营造促进企业技术转移的机制环境 | 第44-45页 |
| ·优化技术转移模式与技术消化吸收 | 第45页 |
| ·建立功能完善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 第45-46页 |
| ·协同创新路径 | 第46-48页 |
| ·巩固彰显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 | 第46页 |
| ·制定促进并能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 | 第46-47页 |
| ·实现官产学研合作以促进管理优化创新 | 第47-48页 |
| 第5章 案例研究 | 第48-52页 |
| ·铁岭市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8-49页 |
|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能不足 | 第48页 |
| ·未能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 第48-49页 |
| ·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状况不佳 | 第49页 |
| ·区域内技术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 第49页 |
| ·铁岭市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 | 第49-52页 |
| ·分析内外环境,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 第49-50页 |
| ·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 第50页 |
| ·加强政策引导及财税政策扶持,加大对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 | 第50页 |
| ·加快煤炭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 第50-52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