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选题由来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第四节 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分析框架的选择 | 第13-16页 |
一、 目标理念确定 | 第14页 |
二、 可用资源开发 | 第14页 |
三、 组织体制构建 | 第14-15页 |
四、 效能评估测算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体育外交的内涵、功能与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第一节 体育外交的定义与行为主体 | 第16页 |
第二节 体育外交的形式 | 第16-20页 |
一、 积极体育外交 | 第16-18页 |
二、 消极体育外交 | 第18-20页 |
第三节 体育外交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一、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向的非物质化 | 第20-22页 |
二、 新公共外交的理论视角 | 第22页 |
第四节 体育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功能 | 第22-26页 |
一、 表达国家意志风险成本较小的手段 | 第22-23页 |
二、 展示综合国力和制度优越性的途径 | 第23-24页 |
三、 新政权获得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路径 | 第24-25页 |
四、 增强国家巧实力的有效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分析 | 第26-42页 |
第一节 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概述 | 第26-36页 |
一、 “一边倒”和“先驱后进”(1949 年至 20 世纪 50 年代末) | 第29-31页 |
二、 确立“第三世界”领导地位(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 | 第31-33页 |
三、 “外交先行军”(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初) | 第33-34页 |
四、 全方位体育外交(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 第34-36页 |
第二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分析 | 第36-40页 |
一、 目标理念确定:与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政策相一致 | 第36-37页 |
二、 可用资源开发:物质性资源为主 | 第37页 |
三、 组织体制构建:宏观领导机构多元化 | 第37-39页 |
四、 效能评估测算:与外交政策一致但缺失专事评估的官僚机构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创新机制 | 第40-42页 |
一、 北京奥运会期间成立跨部门指挥机构 | 第40页 |
二、 出台《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 | 第40页 |
三、 体育名人纳入国家形象宣传范畴 | 第40-41页 |
四、 伦敦奥运会期间地方政府利用体育赛事进行城市营销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评价:案例分析的视角 | 第42-56页 |
第一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及经验分析 | 第42-47页 |
一、 中美“乒乓外交”:体育逾越意识形态差异 | 第42-43页 |
二、 “奥运模式”为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提供范式指导 | 第43-44页 |
三、 北京奥运会:体育外交与多边外交、首脑外交有机结合 | 第44-46页 |
四、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47-56页 |
一、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CPE) 机制中公民社会缺位 | 第47-48页 |
二、 体育援助受“台海问题”影响:加勒比地区为例 | 第48-50页 |
三、 《纽约时报》建构的北京奥运会 | 第50-53页 |
四、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问题分析 | 第53-56页 |
第五章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 第56-66页 |
第一节 新公共外交对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启示 | 第56-61页 |
一、 重视与中小型国家的“市民体育外交” | 第56页 |
二、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主体性作用 | 第56页 |
三、 发挥体育精英的主体性作用 | 第56-60页 |
四、 发挥驻外使领馆和新媒体的作用 | 第60-61页 |
五、 重视对体育外交实施效果的评估 | 第61页 |
第二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展望 | 第61-66页 |
一、 目标理念确定:制定灵活稳定的发展战略 | 第61-62页 |
二、 可用资源开发:物质性、非物质性资源并重 | 第62-63页 |
三、 组织机制构建:“G2P”与“P2P”模式并行 | 第63-64页 |
四、 效能评估测算:多渠道构建相应机制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9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6-68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4-77页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