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稳“藏地三部曲”与基督教文化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圣经》文学形式与原型借鉴 | 第12-26页 |
(一) 《圣经》艺术形式的借鉴 | 第12-16页 |
1. 圣经语词和典故的借用 | 第12-15页 |
2. 圣经文学形式的模仿 | 第15-16页 |
(二) 《圣经》主题原型的借鉴 | 第16-19页 |
1. 罪与罚 | 第17-18页 |
2. 苦难与救赎 | 第18-19页 |
(三) 由《圣经》走进“藏地三部曲”的人们 | 第19-26页 |
1. 西藏的夏娃 | 第19-21页 |
2. 耶稣形象 | 第21-22页 |
3. 恶魔形象 | 第22-26页 |
二、理想式的宗教救赎 | 第26-37页 |
(一) 基督教中的佛性与佛教中的基督性 | 第26-31页 |
1. 爱的精神遗传 | 第27-30页 |
2. 学习与对话 | 第30-31页 |
(二) 范稳的理想式宗教救赎 | 第31-37页 |
1. 信仰的回归 | 第32-33页 |
2. 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 第33-35页 |
3. 精神信仰与世俗信仰的结合 | 第35-37页 |
三、范稳基督教文学叙事的意义 | 第37-44页 |
(一) 范稳基督教文学叙事的特点 | 第37-39页 |
1. 信仰的拯救功效 | 第37-38页 |
2. 终极意义的探寻 | 第38-39页 |
(二) 范稳对中国基督教文学的超越 | 第39-44页 |
1. 中国基督教文学之局限与挑战 | 第39-40页 |
2. 范稳之超越 | 第40-44页 |
结语:范稳小说对当代文坛的意义 | 第44-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