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混凝土中氯盐的传输机理及钢筋锈胀模型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40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2页
     ·氯离子在混凝土内的传输第19-28页
     ·钢筋锈蚀规律及混凝土锈胀开裂第28-32页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40页
第2章 浸泡和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传输第40-76页
   ·引言第40页
   ·试验研究第40-55页
     ·试验设计及材料第40-42页
     ·加载装置设计第42-46页
     ·试验过程第46-49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9-55页
   ·浸泡和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传输模型第55-68页
     ·扩散方程第55-57页
     ·扩散系数修正第57-61页
     ·荷载作用影响系数模型第61-68页
   ·氯离子扩散模型验证第68-73页
     ·F(ε,d)模型的参数确定第68-72页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第3章 干湿循环和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传输第76-101页
   ·引言第76页
   ·干湿循环和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传输模型第76-84页
     ·水分的传输第76-80页
     ·氯离子的传输第80-83页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83页
     ·模型计算的数值方法第83-84页
   ·试验研究第84-96页
     ·试验过程第84-87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87-96页
   ·模型验证及参数分析第96-99页
     ·模型验证第96-97页
     ·参数分析第97-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1页
第4章 浸泡条件下氯离子在开裂混凝土中的传输第101-126页
   ·引言第101页
   ·浸泡条件下氯离子在开裂混凝土中的传输模型第101-109页
     ·裂缝中氯离子的传输第101-103页
     ·建立模型第103-105页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105页
     ·模型试算第105-109页
   ·试验研究第109-122页
     ·制作混凝土自然开裂裂缝第109-111页
     ·试件设计第111-113页
     ·加速试验第113页
     ·定位氯离子的分布第113-114页
     ·开裂区域氯离子浓度的测定第114-115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15-122页
   ·模型验证第122-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6页
第5章 干湿循环条件下氯离子在开裂混凝土中的传输第126-143页
   ·引言第126页
   ·干湿循环条件下混凝土裂缝中的氯离子传输模型第126-132页
     ·混凝土裂缝中的氯离子传输模型第126-131页
     ·边界条件第131页
     ·方程求解第131-132页
   ·试验研究第132-138页
     ·试验过程第132-134页
     ·干湿循环环境的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34-138页
   ·模型验证与参数分析第138-141页
     ·模型验证第138-139页
     ·参数分析第139-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3页
第6章 基于各向异性损伤的钢筋混凝土锈胀开裂预测模型第143-168页
   ·引言第143页
   ·锈胀机理分析第143-148页
     ·体积膨胀第144-146页
     ·锈蚀产物的性质第146-147页
     ·混凝土的性质第147-148页
   ·理论模型的建立第148-153页
     ·数学模型第148-151页
     ·边界条件第151-152页
     ·模型的计算方法第152-153页
   ·模型的试验验证第153-156页
     ·锈蚀过程中的应变场第153-155页
     ·保护层开裂时间预测第155-156页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第156-166页
     ·界面区对锈胀压力的影响第156-158页
     ·锈蚀产物填充裂缝的影响第158-159页
     ·锈蚀产物弹性模量的影响第159-161页
     ·钢筋弹性模量的影响第161-162页
     ·钢筋直径的影响第162-163页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影响第163-164页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164-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6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68-172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168-169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69-170页
     ·理论创新第169-170页
     ·试验方法创新第170页
   ·研究展望第170-172页
附录A第172-17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6-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iO2/ITO纳米薄膜光催化电极的MOCVD制备及其掺杂改性的研究
下一篇:压电材料和准晶材料的压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