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有效药剂筛选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 辣椒主要病害概述 | 第12-13页 |
·辣椒炭疽病 | 第12页 |
·辣椒疫病 | 第12页 |
·辣椒灰霉病 | 第12页 |
·辣椒病毒病 | 第12-13页 |
·辣椒褐斑病 | 第13页 |
·辣椒细菌性病害 | 第13页 |
·辣椒疮痂病 | 第13页 |
·辣椒软腐病 | 第13页 |
·辣椒叶斑病 | 第13页 |
2 炭疽菌的分类研究 | 第13-14页 |
3 辣椒炭疽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辣椒炭疽病症状 | 第14页 |
·辣椒炭疽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辣椒炭疽病的病害循环及综合治理 | 第14-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1 材料 | 第18页 |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8页 |
·供试药剂 | 第18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8-23页 |
·病害样本采集和病原菌分离纯化 | 第18-19页 |
·病害症状观察和病原菌鉴定 | 第19页 |
·回接试验 | 第19页 |
·辣椒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9-21页 |
·温度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影响 | 第19页 |
·温度对辣椒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9页 |
·温度对辣椒炭疽病菌产孢量的影响 | 第19页 |
·温度对辣椒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9页 |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19页 |
·pH 值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影响 | 第19-20页 |
·pH 值对辣椒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9-20页 |
·pH 值对辣椒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页 |
·pH值对辣椒炭疽菌产孢量的影响 | 第20页 |
·光照处理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影响 | 第20页 |
·碳源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影响 | 第20页 |
·氮源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影响 | 第20-21页 |
·辣椒炭疽病有效药剂筛选的研究 | 第21页 |
·单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 第21页 |
·混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 第21页 |
·混剂的田间药效实验 | 第21-23页 |
·供试药剂和品种 | 第21页 |
·实验地概况 | 第21-22页 |
·试验实施 | 第22页 |
·调查方法 | 第22页 |
·药效计算与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7页 |
1 辣椒炭疽病菌分离鉴定 | 第23-24页 |
·辣椒炭疽病的症状 | 第23页 |
·辣椒炭疽病菌的形态及培养性状 | 第23-24页 |
·回接试验 | 第24页 |
2 辣椒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24-33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4-26页 |
·pH 值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6-28页 |
·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8页 |
·碳源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影响 | 第28-31页 |
·碳源对辣椒炭疽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碳源对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29-31页 |
·氮源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影响 | 第31-33页 |
·氮源对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 | 第31页 |
·氮源对病菌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31-33页 |
4 辣椒炭疽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 第33-35页 |
·化学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 第33-35页 |
·单剂对辣椒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3页 |
·混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33-35页 |
5 田间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7-40页 |
1 辣椒炭疽病症状 | 第37页 |
2 辣椒炭疽病病原鉴定 | 第37页 |
3 辣椒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7-38页 |
4 辣椒炭疽病有效防治药剂筛选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
[附]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