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基本界定 | 第9-18页 |
第一节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概念 | 第9-11页 |
第二节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构成 | 第11-15页 |
一、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主观要件 | 第11-13页 |
二、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客观要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 | 第15-18页 |
一、 认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是作为 | 第16页 |
二、 认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是不作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18-28页 |
第一节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18-20页 |
一、 机动车驾驶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偏低、法律意识薄弱,安全意识不强 | 第18-19页 |
二、 无证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 | 第19页 |
三、 无号牌车辆、套牌车辆、报废车辆上道路行驶 | 第19页 |
四、 酒后驾驶成为逃离现场的重要原因 | 第19-20页 |
五、 没有依法购买保险上道路行驶 | 第20页 |
第二节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0-24页 |
一、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直接驾车逃逸 | 第20-21页 |
二、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弃车逃逸 | 第21-22页 |
三、 用肇事车辆送伤者到医院救治后偷偷地离开 | 第22-23页 |
四、 用肇事车辆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 | 第23页 |
五、 肇事后留在交通事故现场,但事后一直不到交警部门处理的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危害后果 | 第24-28页 |
一、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 第24-26页 |
二、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后果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责任认定 | 第28-34页 |
第一节 国外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责任认定 | 第28-30页 |
一、 欧美国家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责任认定 | 第28-29页 |
二、 亚太国家和地区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责任认定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的行政责任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责任 | 第32-34页 |
一、 我国刑法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规定 | 第32-33页 |
二、 最高人民法院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司法解释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处理与预防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处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34-36页 |
一、 要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 第34页 |
二、 要注意区分“交通肇事逃逸”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 第34页 |
三、 要准确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人的事故责任 | 第34-35页 |
四、 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处理问题上,不能“一刀切”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预防和治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对策 | 第36-39页 |
一、 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构建和谐安全的交通秩序 | 第36页 |
二、 健全驾驶人管理制度,加强驾驶人的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 | 第36-37页 |
三、 要强化路面监控机制,加大对交通管理的执法力度 | 第37页 |
四、 要建立交通肇事案件侦破工作机制,拓宽侦破的途径,提高破案能力 | 第37-39页 |
五、 完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建设 | 第39页 |
第三节 完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法律规制的思考 | 第39-44页 |
一、 理论界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立法完善的观点 | 第39-40页 |
二、 在行政法中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进行立法完善的构想 | 第40-41页 |
三、 在刑法中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进行立法完善的构想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