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本文内容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历史渊源和演进 | 第16-29页 |
第一节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历史渊源 | 第16-18页 |
一、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直接来源 | 第16-17页 |
二、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其他来源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演进 | 第18-26页 |
一、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产生 | 第18-21页 |
二、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形成 | 第21-23页 |
三、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定型 | 第23-25页 |
四、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发展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历史上国家法与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关系 | 第26-29页 |
一、 唐宋时期国家法与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关系 | 第26-27页 |
二、 元代国家法与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关系 | 第27页 |
三、 明代国家法与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关系 | 第27-28页 |
四、 清代国家法与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关系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内容 | 第29-35页 |
第一节 回族民事习惯法的内容 | 第29-32页 |
一、 婚姻家庭习惯法 | 第29-31页 |
二、 饮食习惯法 | 第31-32页 |
三、 丧葬习惯法 | 第32页 |
第二节 回族商事习惯法的内容 | 第32-35页 |
一、 买卖习惯法 | 第33页 |
二、 借贷习惯法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特征和功能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特征 | 第35-38页 |
一、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观念形态 | 第35-36页 |
二、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组织形态 | 第36-37页 |
三、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制度形态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的功能 | 第38-41页 |
一、 文化传承的功能 | 第38-39页 |
二、 社会控制的功能 | 第39-40页 |
三、 民族团结的功能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现代化的发展对策 | 第41-53页 |
第一节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面临的现实与困境 | 第41-42页 |
一、 全球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41-42页 |
二、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第二节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一致性 | 第42-45页 |
一、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 | 第42-44页 |
二、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一致性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回族民商事习惯法是国家法的有利补充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实现国家制定法与回族民商事习惯法差异的调适 | 第46-53页 |
一、 确立基本立场 | 第46-49页 |
二、 为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 第49页 |
三、 尊重回族地区立法变通权 | 第49-50页 |
四、 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 第50-51页 |
五、 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体系 | 第51页 |
六、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件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