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3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6页 |
(一) 基于时代背景:奥林匹克运动尚未能完成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 第12-13页 |
(二) 基于现实诉求:青奥会的创立为奥林匹克运动持续发展找寻方向 | 第13-14页 |
(三) 基于实践需要:南京青奥会举办在即,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认识 | 第14-15页 |
(四) 基于研究旨趣:个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偏好和以往学术经历 | 第15-16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6-24页 |
(一) 围绕青奥会主题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二) 奥林匹克理想与价值研究 | 第18-21页 |
(三) 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研究 | 第21-23页 |
(四) 综合性赛会承办模式研究 | 第23-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一) 文献资料法 | 第24-25页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25页 |
(三) 专家访谈法 | 第25页 |
(四) 归纳演绎法 | 第25-26页 |
(五) 历史研究法 | 第2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设计 | 第26-2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二) 框架设计 | 第28-29页 |
五、核心概念 | 第29-31页 |
第一章 理想与价值: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的文本分析 | 第31-59页 |
一、奥林匹克运动纲领解读 | 第32-44页 |
(一) 宪章概况与基本内容 | 第32-34页 |
(二) 基本原则的阐述分析 | 第34-41页 |
(三) 引起注意的两个问题 | 第41-44页 |
二、顾拜旦的奥林匹克思想 | 第44-52页 |
(一) 身心一统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 第44-46页 |
(二) 仪式内化美与尊严的宗教观 | 第46-48页 |
(三) 追求和平趋向大同的理想观 | 第48-50页 |
(四) 树立榜样惠及大众的平民观 | 第50-52页 |
三、奥林匹克运动理念归纳 | 第52-56页 |
(一) 教育思想 | 第52-53页 |
(二) 竞争精神 | 第53-54页 |
(三) 理想情怀 | 第54-55页 |
(四) 普世价值 | 第55-56页 |
五、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二章 背离与迷失: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危机”审视 | 第59-84页 |
一、“人”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 第60-63页 |
(一) 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 第60-62页 |
(二) 完整的人与全面发展 | 第62-63页 |
二、“人”的背离: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危机”之根源 | 第63-66页 |
(一) 身心二分,灵肉分离 | 第63-64页 |
(二) 工具至上,身体肢解 | 第64-66页 |
三、“人”的分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危机”之剖析 | 第66-78页 |
(一) 锦标至上的兴起与青年群体的远离 | 第66-69页 |
(二) 商业利益的侵袭与人本取向的遮蔽 | 第69-72页 |
(三) 科技手段的滥用与公平原则的背弃 | 第72-73页 |
(四) 意识形态的干涉与育人价值的迷失 | 第73-75页 |
(五) 赛事规模的扩张与原初理想的背离 | 第75-77页 |
(六) 利益道德的纠结与诚信意识的缺失 | 第77-78页 |
四、“人”的回归: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走向与价值诉求 | 第78-81页 |
(一) 价值理性,以人为本 | 第78-80页 |
(二) 完整的人,和谐发展 | 第80-81页 |
五、小结 | 第81-84页 |
第三章 理念与实践:青奥会创办背景之历史考察 | 第84-116页 |
一、理念逻辑线:青奥会创立的思想背景渊源 | 第85-104页 |
(一) 古希腊的公民意识与竞争精神 | 第85-91页 |
(二) 奥运会的狂欢盛典与永恒主题 | 第91-96页 |
(三) 欧洲人的价值理念与强势文化 | 第96-98页 |
(四) 改革者的贵族身份与理想情怀 | 第98-104页 |
二、操作实践线:青奥会创立的实践样板先范 | 第104-114页 |
(一) 青奥之源:奥林匹克青年营 | 第104-108页 |
(二) 青奥之形: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 | 第108-110页 |
(三) 青奥之韵:澳大利亚青年奥林匹克节 | 第110-112页 |
(四) 青奥之体:世界青年运动会 | 第112-114页 |
三、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四章 内核与表征:青奥会文化价值的多唯图景 | 第116-149页 |
一、青奥会的价值内核 | 第117-127页 |
(一) 何为青奥会 | 第117-119页 |
(二) 青奥会何为 | 第119-121页 |
(三) 青奥会精神——“YOG DNA” | 第121-123页 |
(四) 青奥会价值的本体论考察 | 第123-127页 |
二、青奥会的文化价值:一种系统图景 | 第127-143页 |
(一) 狂欢性:人性解放与公民狂欢 | 第131-134页 |
(二) 精神性:竞争协作与人本取向 | 第134-138页 |
(三) 工具性: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 | 第138-142页 |
(四) 复归性:理想追寻与价值回归 | 第142-143页 |
三、西方文化扩张?对青奥会价值的批判性思考 | 第143-147页 |
四、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五章 反思与超越:青奥会发展以何回归 | 第149-178页 |
一、2010年首届新加坡夏季青奥会利弊分析 | 第150-161页 |
(一) 整体概况 | 第150页 |
(二) 视觉形象 | 第150-152页 |
(三) 赛事组织 | 第152-158页 |
(四) 文教活动 | 第158-160页 |
(五) 媒体评价 | 第160-161页 |
(六) 总体考察 | 第161页 |
二、恪守与坚持:青奥会发展的另一种反思 | 第161-176页 |
(一) 美与尊严:找寻古奥运会的意义世界 | 第162-165页 |
(二) 竞争精神:恪守公平竞争的价值规范 | 第165-166页 |
(三) 理想现实:平衡青奥发展的关系布局 | 第166-170页 |
(四) 体系整合:树立竞技比赛的主体地位 | 第170-172页 |
(五) 度的艺术:掌控青奥发展的辩证关系 | 第172-176页 |
三、小结 | 第176-178页 |
第六章 改革与创新:迈向2014年南京青奥会 | 第178-212页 |
一、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渊源始末 | 第179-184页 |
(一) 南京申办青奥会历程回顾 | 第179-181页 |
(二) 南京成功申办的策略分析 | 第181-183页 |
(三) 南京与青奥会的契合探讨 | 第183-184页 |
二、筹办南京青奥会的四个关键问题 | 第184-191页 |
(一) 参赛心态与追求目标 | 第184-186页 |
(二) 舆论导向与民众关注 | 第186-187页 |
(三) 赛前谋划与遗存重点 | 第187-189页 |
(四) 评价标准与筹办理念 | 第189-191页 |
三、青奥会承办之“南京模式” | 第191-194页 |
(一) 提出背景 | 第191-192页 |
(二) 辩证认识 | 第192-194页 |
四、南京青奥会的筹办性思路 | 第194-210页 |
(一) 办会理念:狂欢庆典 | 第194-195页 |
(二) 办会目标:层次梯度 | 第195-199页 |
(三) 办会方针:节俭务实 | 第199-202页 |
(四) 仪式活动:创新简约 | 第202-204页 |
(五) 赛事项目:革新引领 | 第204-206页 |
(六) 文教活动:引导持久 | 第206-207页 |
(七) 后勤接待:标准惯例 | 第207-210页 |
五、小结 | 第210-212页 |
结论 | 第212-214页 |
附录 | 第214-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29-231页 |
致谢 | 第231-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