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 第22-37页 |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领导干部 | 第22页 |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第22页 |
·竞争性选拔 | 第22-23页 |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科学内涵 | 第23-25页 |
·民主公开是竞争性选拔的核心价值 | 第23-24页 |
·公平公正是竞争性选拔的实践基础 | 第24页 |
·竞争择优是竞争性选拔的最终目的 | 第24页 |
·科学合理是竞争性选拔的根本保障 | 第24-25页 |
·竞争性选拔干部与相关选任制度的对比分析 | 第25-31页 |
·竞争性选拔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比分析 | 第25-28页 |
·竞争性选拔与西方文官选任制度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竞争性选拔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竞争性选拔与中国现行干部选任制度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发展历程 | 第31-37页 |
·试验探索阶段(1985-1988) | 第32-33页 |
·发展改进阶段(1988-1992) | 第33-34页 |
·经验推广阶段(1992-1998) | 第34-35页 |
·制度推行阶段(1998-2009) | 第35-36页 |
·深化推进阶段(2009-今) | 第36-37页 |
第3章 山东省B县竞争性选拔干部现状分析 | 第37-48页 |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主要做法 | 第37-41页 |
·关键岗位干部实行“差额竞争” | 第37-38页 |
·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公开选拔” | 第38-39页 |
·中层领导干部实行“竞争上岗” | 第39-40页 |
·专业岗位干部实行“公开选聘” | 第40-41页 |
·竞争性选拔干部取得的成效 | 第41-43页 |
·选人视野更加开阔,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 第41-42页 |
·选拔方式更加灵活,有利于公正准确识人用人 | 第42页 |
·选拔程序公开透明,有利于提高满意度和公信度 | 第42-43页 |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有利于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 第43页 |
·竞争性选拔干部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以成绩论高低,未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 | 第43-44页 |
·随意性比较强,未建立规范化运行机制 | 第44-46页 |
·选拔质量不高,未健全科学化测评机制 | 第46-48页 |
第4章 国内部分地区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做法和启示 | 第48-53页 |
·国内部分地区竞争性选拔干部案例分析 | 第48-51页 |
·山东省从基层一线公开选拔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 第48-49页 |
·南京市采用公推公选产生新一届市政府组成人员 | 第49-50页 |
·苏州市运用人岗相适度评价提高竞争性选拔科学性 | 第50-51页 |
·吉林省“三关九试”全面考验和衡量应试者 | 第51页 |
·国内部分地区竞争性选拔干部案例启示 | 第51-53页 |
·合理扩大竞争性选拔的适用范围 | 第51-52页 |
·科学设置竞争性选拔的测评方式 | 第52页 |
·规范畅通竞争性选拔的监督渠道 | 第52-53页 |
第5章 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对策探讨 | 第53-63页 |
·合理统筹,规范竞争性选拔的运行机制 | 第53-56页 |
·明确指导原则,提高思想认识 | 第53-54页 |
·统筹运行管理,提升综合效益 | 第54页 |
·注重系统谋划,确保设计合理 | 第54-56页 |
·科学设置,完善竞争性选拔的测评机制 | 第56-58页 |
·科学分析岗位特点,提高选拔针对性 | 第56页 |
·科学再造竞争流程,提高选拔实效性 | 第56-57页 |
·科学设计测评内容,提高选拔准确性 | 第57页 |
·科学设置考察方法,提高选拔全面性 | 第57-58页 |
·科学分析研判结果,提高选拔择优性 | 第58页 |
·阳光操作,巩固竞争性选拔的监督机制 | 第58-60页 |
·扩大选任民主 | 第58-59页 |
·加强监督力度 | 第59页 |
·确保公平公正 | 第59-60页 |
·制度保障,健全竞争性选拔的配套机制 | 第60-63页 |
·整体推进配套改革 | 第60-61页 |
·健全后续培养制度 | 第61页 |
·建立定期评估机制 | 第61-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