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预失真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15页 |
| ·线性化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15-16页 |
| ·预失真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16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16-18页 |
| 第2章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及线性化方法 | 第18-32页 |
|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 | 第18-22页 |
| ·谐波失真 | 第18-19页 |
| ·互调失真 | 第19-20页 |
| ·交调干扰 | 第20-21页 |
| ·AM/AM 和 AM/PM 特性 | 第21-22页 |
| ·功率放大器的技术指标 | 第22-24页 |
| ·1dB 压缩点 | 第22-23页 |
| ·三阶截断点 IP3 | 第23-24页 |
| ·功率放大器的效率 | 第24页 |
| ·邻道功率比 ACPR | 第24页 |
| ·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方法 | 第24-31页 |
| ·功率回退法 | 第25页 |
| ·负反馈法 | 第25-26页 |
| ·前馈法 | 第26-28页 |
| ·非线性器件法(LINC) | 第28-29页 |
| ·包络消除及恢复技术(ERR) | 第29页 |
| ·预失真线性化技术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功率放大器的建模及预失真方法 | 第32-44页 |
|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行为模型 | 第32-36页 |
| ·无记忆的功率放大器的模型 | 第32-34页 |
| ·有记忆功率放大器的模型 | 第34-36页 |
| ·预失真方法 | 第36-40页 |
| ·查找表预失真技术 | 第36-38页 |
| ·模型识别预失真技术 | 第38页 |
| ·模型识别的两种学习结构 | 第38-40页 |
| ·自适应原理 | 第40-41页 |
| ·经典自适应算法 | 第41-43页 |
| ·最陡下降法 | 第41-42页 |
| ·LMS 算法 | 第42页 |
| ·RLS 算法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自适应数字预失真的识别算法 | 第44-57页 |
| ·预失真识别算法概述 | 第44页 |
| ·记忆多项式模型识别算法 | 第44-45页 |
| ·Hammerstein 模型识别算法 | 第45-52页 |
| ·牛顿的迭代算法 | 第47-48页 |
| ·LS/SVD 算法 | 第48-49页 |
| ·线性回归算法 | 第49-50页 |
| ·分段变步长的 LMS 算法 | 第50-52页 |
| ·Wiener 模型的识别算法 | 第52-56页 |
| ·Wiener 模型的线性回归算法 | 第53-54页 |
| ·两步回归迭代算法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预失真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57-77页 |
| ·WCDMA 信号源 | 第57-59页 |
| ·WCDMA 的扩频原理 | 第57-58页 |
| ·WCDMA 信号的仿真 | 第58-59页 |
| ·Hammerstein 预失真系统的仿真 | 第59-67页 |
| ·Wiener 功放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 ·Hammerstein 预失真系统的建立 | 第61-67页 |
| ·Wiener 预失真系统仿真 | 第67-72页 |
| ·Hammerstein 功放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 ·Wiener 预失真系统的建立 | 第69-72页 |
| ·性能分析 | 第72-76页 |
| ·ACPR | 第72-74页 |
| ·收敛速度 | 第74-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