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庙的变迁:从家庙、村庙到“国庙”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7-14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7-9页 |
二、 文献研究 | 第9-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韩庙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 第14-19页 |
一、 韩庙依托的村落背景 | 第14页 |
二、 关于韩家庙的两个传说 | 第14-16页 |
三、 韩庙的历史更迭 | 第16-17页 |
四、 韩家庙的影响与功能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一座庙宇的诞生 | 第19-23页 |
一、 作为“黑庙”时期的家庙 | 第19-20页 |
二、 村落庙的复建过程 | 第20页 |
三、 村庙合法化后的自然状况 | 第20-23页 |
第三章 自上而下的力量 | 第23-30页 |
一、 家庙时期的强力干涉 | 第23-24页 |
二、 村庙时期的认同 | 第24-27页 |
三、 区域庙时期的规范者、合作者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沟通两套符号逻辑的村支书 | 第30-38页 |
一、 “非法家庙庙地”的制造 | 第30-32页 |
二、 筹建韩庙委员会的生产 | 第32-38页 |
第五章 民间的生存智慧 | 第38-47页 |
一、 香童动员的“韩家庙复建氛围” | 第38-39页 |
二、 民间力量的变通 | 第39-44页 |
三、 民间对地方政府采取“合作与借力”的计策 | 第44-47页 |
第六章 文化遗产的契机与韩庙的合法化 | 第47-55页 |
一、 作为“文化遗产”的三尊小花神像 | 第47-51页 |
二、 韩庙的双重身份 | 第51-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