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1. 导论 | 第18-31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8-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8-20页 |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理论研究方法 | 第27页 |
·历史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比较研究方法 | 第28页 |
·数量分析方法 | 第28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研究视角创新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创新 | 第29页 |
·不足之处 | 第29-31页 |
·理论深度的不足 | 第29-30页 |
·研究范围的不足 | 第30页 |
·数量分析的不足 | 第30-31页 |
2.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 | 第31-41页 |
·公共管理理论 | 第31-33页 |
·理论发展背景 | 第31-32页 |
·理论内容 | 第32页 |
·理论运用和启示 | 第32-33页 |
·内生增长理论 | 第33-34页 |
·理论发展背景 | 第33页 |
·理论内容 | 第33-34页 |
·理论运用及启示 | 第34页 |
·风险社会理论 | 第34-35页 |
·理论内容 | 第34-35页 |
·理论启示 | 第35页 |
·机制设计理论 | 第35-37页 |
·理论内容 | 第35-36页 |
·理论运用 | 第36页 |
·理论启示 | 第36-37页 |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实践经验总结 | 第37-41页 |
·国外关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37-39页 |
·国外关于成功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39-41页 |
3.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状况分析 | 第41-53页 |
·生存发展状况分析 | 第41-44页 |
·发展基础状况分析 | 第44-46页 |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第46-50页 |
·社会稳定状况分析 | 第50-53页 |
4.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机制缺陷分析 | 第53-74页 |
·经济发展机制缺陷分析 | 第53-61页 |
·资源开发机制不科学 | 第53-55页 |
·反贫困机制不健全 | 第55-57页 |
·产业发展机制不健全 | 第57-61页 |
·社会稳定机制缺陷分析 | 第61-68页 |
·社会管理机制有待规范 | 第61-64页 |
·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严重缺失 | 第64-65页 |
·社会监督机制力度不足 | 第65-66页 |
·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66-68页 |
·西南边疆地区战略地位分析 | 第68-70页 |
·重要的生态保障区 | 第68-69页 |
·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区 | 第69页 |
·战略物资的储备区 | 第69-70页 |
·国防安全的军事重地 | 第70页 |
·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制约分析 | 第70-74页 |
·贫困对社会稳定的制约分析 | 第71-72页 |
·资源开发机制对社会稳定的制约分析 | 第72-74页 |
5.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机制建设重点 | 第74-82页 |
·科学制定资源开发机制 | 第74-77页 |
·制定科学的资源开发规划 | 第74-75页 |
·明确资源开发管理主体,提倡利益共享机制 | 第75-76页 |
·明确生态补偿机制 | 第76-77页 |
·建立长效反贫困机制 | 第77-79页 |
·建立健全反贫困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 第77-78页 |
·完善传递机制,提高民众参与度 | 第78页 |
·培育贫困人口自我生产和自我发展能力 | 第78-79页 |
·建立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 第79-82页 |
·以现代农业支撑边疆地区产业发展 | 第80页 |
·以现代工业促进边疆地区产业发展 | 第80页 |
·以边境旅游支撑边疆地区产业发展 | 第80-82页 |
6.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建设重点 | 第82-90页 |
·优化社会管理机制建设 | 第82-86页 |
·建立健全信息对称机制 | 第82-83页 |
·加强社会预警机制 | 第83-84页 |
·强化社会控制机制 | 第84页 |
·加强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 第84-85页 |
·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 第85-86页 |
·建立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 第86-87页 |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第87页 |
·加强基层政权组织 | 第87-88页 |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