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微弧氧化技术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微弧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微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机理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微弧氧化工艺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微弧氧化的制备工艺 | 第12-14页 |
·微弧氧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14-15页 |
·表面抗菌技术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单一抗菌表面处理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复合抗菌表面处理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本文的提出及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17-20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17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7页 |
·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试验设备与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微弧氧化装置 | 第20页 |
·化学镀银试验装置 | 第20-21页 |
·试验材料及试剂 | 第21-22页 |
·膜层的表征手段 | 第22-24页 |
·膜层厚度的测定 | 第22页 |
·膜层表面粗糙度的测定 | 第22页 |
·膜层显微硬度的测定 | 第22页 |
·膜层显微形貌的观测和成分分析 | 第22页 |
·膜层的组织结构分析 | 第22页 |
·膜层耐腐蚀性能测试 | 第22-23页 |
·膜层质量的测定 | 第23页 |
·膜层结合性能测试 | 第23页 |
·复合膜抗菌性能评定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电解液体系的工艺研究 | 第24-37页 |
·试验工艺条件 | 第24页 |
·电参数工艺条件 | 第24页 |
·电解液体系的选取 | 第24页 |
·不同电解液体系中陶瓷膜临界击穿电压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不同主成膜剂浓度对临界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 | 第24-25页 |
·电流密度对临界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 | 第25-26页 |
·不同电解液体系中陶瓷膜的显微形貌分析 | 第26-27页 |
·不同电解液体系对陶瓷膜生长速率的影响规律 | 第27-29页 |
·不同电解液体系对陶瓷膜相成分的影响规律 | 第29-32页 |
·不同电解液体系对陶瓷膜相组成的影响规律 | 第32-34页 |
·不同电解液体系对陶瓷膜硬度的影响规律 | 第34-35页 |
·不同电解液体系对陶瓷膜致密度的影响规律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 | 第37-48页 |
·添加剂的类型及作用 | 第37-38页 |
·金属盐型添加剂钨酸钠的研究 | 第38-43页 |
·Na_2W0_4 对陶瓷膜起弧电压-终端电压的影响 | 第38-39页 |
·Na_2W0_4 对陶瓷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39页 |
·Na_2W0_4 对陶瓷膜厚度及粗糙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Na_2W0_4 对陶瓷膜相组成及硬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Na_2W0_4 对陶瓷膜耐腐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复配添加剂研究及正交优化试验设计 | 第43-47页 |
·复配添加剂的选择及性能研究 | 第43-44页 |
·正交优化试验设计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复合膜制备工艺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 | 第48-64页 |
·化学镀银工艺的研究 | 第48-53页 |
·化学镀的基本原理 | 第48页 |
·微弧氧化陶瓷膜化学镀液的主要组成 | 第48-49页 |
·微弧氧化陶瓷膜化学镀银的前处理工艺 | 第49页 |
·微弧氧化陶瓷膜化学镀银复合膜的特性研究 | 第49-51页 |
·镀膜沉积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溶液组分对镀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页 |
·复合膜的性能研究 | 第53-59页 |
·复合膜硬度分析 | 第53-54页 |
·复合膜结合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复合膜的抗菌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复合膜抗菌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Ag~+ 浓度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表面形貌对复合膜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复合膜形成机理探讨 | 第61-62页 |
·化学镀银的反应机理 | 第61-62页 |
·复合膜结合机制的形成机理 | 第62页 |
·复合膜的抗菌机理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