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滨海地区 | 第11-12页 |
·建筑高度 | 第12-13页 |
·视觉分析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滨海地区城市景观保护的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建筑高度控制的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视觉分析的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滨海地区建筑高度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 第22-39页 |
·滨海地区建筑高度控制的规划要求 | 第22-28页 |
·滨海地区的地理格局与海城关系 | 第22-26页 |
·滨海开发与保护双行下的城市景观保护原则 | 第26-27页 |
·城市景观保护框架下的建筑高度控制目标 | 第27-28页 |
·规划要求总结 | 第28页 |
·滨海地区建筑高度控制的发展现状 | 第28-39页 |
·国外建筑高度控制的现行体系 | 第28-34页 |
·国内滨海地区建筑高度控制的现状问题 | 第34-37页 |
·发展现状总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基于视觉分析的建筑高度控制的综合方法与评价标准 | 第39-60页 |
·视觉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39-45页 |
·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的相关理论 | 第39-43页 |
·城市视觉景观的相关理论 | 第43-45页 |
·基于视觉分析的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法 | 第45-51页 |
·控制原则 | 第45页 |
·控制框架 | 第45-48页 |
·视觉分析建筑高度控制要素 | 第48-50页 |
·控制方法小结 | 第50-51页 |
·基于视觉分析的建筑高度的评价方法 | 第51-60页 |
·评价原则与依据 | 第51-53页 |
·评价标准 | 第53-57页 |
·具体评价方法 | 第57-59页 |
·评价方法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基于视觉分析的建筑高度控制的国内外案例 | 第60-76页 |
·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景观椎体控制 | 第60-61页 |
·政策实施的背景 | 第60页 |
·通过景观椎体控制实现眺望保护 | 第60页 |
·景观椎体控制的基本方法 | 第60-61页 |
·香港城市设计指引 | 第61-65页 |
·导引产生背景 | 第61-62页 |
·通过城市设计指引保护眺望景观 | 第62-65页 |
·城市设计指引的推广方法 | 第65页 |
·杭州西湖周边建筑高度控制 | 第65-70页 |
·杭州滨江新城天际线规划 | 第65-67页 |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 第67-70页 |
·广州白云新城建筑高度控制 | 第70-74页 |
·视廊视域的控制 | 第70-72页 |
·整体建筑高度轮廓线控制 | 第72-73页 |
·重要视廊视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控制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视觉分析在滨海地区建筑高度控制的应用实例 | 第76-88页 |
·项目背景 | 第76页 |
·项目概况 | 第76-79页 |
·基于视觉保护的多层次控制方法 | 第79-83页 |
·针对滨海形象分层次天际轮廓线的建筑高度控制 | 第79页 |
·针对山体轮廓保护的建筑高度控制 | 第79-82页 |
·建筑高度分区初步控制 | 第82-83页 |
·基于视线模拟的评价手段 | 第83-84页 |
·城市设计管理导则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