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论 | 第6-10页 |
一 曹禺与奥尼尔研究综述 | 第6-8页 |
二 选题思路与研究价值 | 第8-10页 |
第一章 人生经历的相似与“家的主题”找寻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相似的时代文化背景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创伤记忆与审美感受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曹禺与奥尼尔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 第14-20页 |
第二章 爱恨交加:中美文化之下“家庭角色”比较 | 第20-34页 |
第一节 缺乏温情的父亲形象 | 第20-24页 |
第二节 颠覆传统的母亲形象 | 第24-28页 |
第三节 “恋母情结”的儿子形象 | 第28-34页 |
第三章 “家”的艺术拯救与艺术超越 | 第34-46页 |
第一节 探索现代家庭悲剧根源 | 第34-41页 |
第二节 自我拯救与文化救赎 | 第41-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