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理论研究 | 第14-25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1.1 脑卒中及其流行病学 | 第14页 |
| 1.2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第14-15页 |
| 1.3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 第15-16页 |
| 2 中医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优势 | 第16-17页 |
| 2.1 中医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优势 | 第16-17页 |
| 2.2 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优势 | 第17页 |
| 3 穴位注射及其作用机制 | 第17-19页 |
| 3.1 穴位注射概述 | 第17页 |
| 3.2 穴位注射作用机制 | 第17-18页 |
| 3.3 穴位注射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机制 | 第18-19页 |
| 4 选穴和选药的依据和临床应用 | 第19-25页 |
| 4.1 选穴的依据和临床应用 | 第19-22页 |
| 4.2 选药的依据和临床应用 | 第22-25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5-34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 1.1 对象来源 | 第25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25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25页 |
| 1.5 中止标准和剔除标准 | 第25-26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 2.1 样本含量估算 | 第26页 |
| 2.2 随机分组 | 第26页 |
| 2.3 干预方案 | 第26-28页 |
| 2.4 评价指标 | 第28-30页 |
| 3 数据处理与方法 | 第30-31页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30页 |
| 3.2 NIHSS评分比较 | 第30-31页 |
| 3.3 FMA评分比较 | 第31页 |
| 3.4 MBI指数比较 | 第31页 |
| 4 质量控制 | 第31-32页 |
| 5 安全性评价及意外处理 | 第32页 |
| 6 伦理考虑 | 第32-33页 |
| 6.1 自愿原则 | 第32页 |
| 6.2 保密原则 | 第32页 |
| 6.3 公平回报原则 | 第32-33页 |
| 7 技术路线图 | 第33-34页 |
| 研究结果 | 第34-38页 |
| 1 试验完成情况 | 第34页 |
| 2 基线分析 | 第34-36页 |
| 2.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 第34页 |
| 2.2 两组患者性别、职业、文化、偏瘫情况比较 | 第34-35页 |
| 2.3 干预前两组患者用药情况比较 | 第35页 |
| 2.4 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NIHSS评分、FMA评分、MBI指数比较 | 第35-36页 |
| 3 试验结果 | 第36-38页 |
| 3.1 组内比较 | 第36-37页 |
| 3.2 组间比较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3页 |
| 1 足三里穴位注射甲钴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第38-40页 |
| 2 足三里穴位注射甲钴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 足三里穴位注射甲钴胺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页 |
| 创新之处 | 第43页 |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 | 第47-55页 |
| 文献综述 | 第55-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作者简历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