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简评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康复与工伤康复 | 第20-22页 |
·工伤职业康复与工伤职业康复管理 | 第22-23页 |
·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体面劳动”理论 | 第24页 |
·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5页 |
·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5-28页 |
·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第3章 长沙市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8-45页 |
·工伤职业康复管理已取得的成就 | 第28-34页 |
·工伤职业康复制度的发展 | 第28-29页 |
·医疗机构对工伤职业康复的探索 | 第29-30页 |
·开展职业培训试点工作 | 第30-34页 |
·工伤职业康复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42页 |
·工伤人员群体特征 | 第34-40页 |
·工伤职业康复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0-42页 |
·制约工伤职业康复正常运行的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2-43页 |
·实施操作缺乏系统化管理 | 第43页 |
·刺激工伤职工就业手段不完善 | 第43-44页 |
·对工伤职业康复的忽视与偏见 | 第44-45页 |
第4章 国内外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45-54页 |
·国外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45-48页 |
·德国的工伤职业康复管理模式 | 第45-46页 |
·美国的工伤职业康复管理模式 | 第46-47页 |
·英国的工伤职业康复管理模式 | 第47-48页 |
·国内其它省市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48-50页 |
·广州自办专门工伤康复机构 | 第48-49页 |
·黑龙江委托综合性医疗机构提供康复服务 | 第49页 |
·南昌自办以工伤康复为主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 第49-50页 |
·济南与社会康复组织合办工伤康复机构 | 第50页 |
·主要启示 | 第50-54页 |
第5章 进一步完善长沙市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的建议 | 第54-64页 |
·完善工伤职业康复法律法规体系 | 第54-57页 |
·加强“先康复后评残”原则的立场强度 | 第54页 |
·建立工伤职业康复费用法规 | 第54-56页 |
·明确医疗职业康复市场管理规范 | 第56-57页 |
·建立工伤职业康复管理体系 | 第57-61页 |
·科学设置工伤职业康复管理机构 | 第57页 |
·健全职业康复的申请及办理流程管理 | 第57-59页 |
·完善社会职业康复效果评估管理 | 第59页 |
·发挥协调作用整合现有资源 | 第59-61页 |
·促进工伤人员重返工作岗位 | 第61-62页 |
·完善培训就业政策 | 第61页 |
·加强与就业促进部门的合作 | 第61-62页 |
·加强宣传与教育 | 第62-64页 |
·开展多渠道的宣传 | 第62-63页 |
·建立职业康复教育机制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A 工伤人员职业康复问卷调查表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