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 前言 | 第12-21页 |
| 1.茯苓概述 | 第12-14页 |
| ·茯苓的命名与分类 | 第12页 |
| ·茯苓的生态习性及资源分布 | 第12-13页 |
| ·茯苓的主要药用成分及功效 | 第13页 |
| ·茯苓性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2.担子菌的交配系统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担子菌的交配系统 | 第14-15页 |
| ·担子菌交配型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3.担子菌子实体形成的调控 | 第16-20页 |
| ·环境信号 | 第16-17页 |
| ·交配型基因的调控 | 第17-18页 |
| ·其它基因的调控 | 第18-19页 |
| ·与子实体形成相关的蛋白质 | 第19-20页 |
| 4.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 1.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 ·供试菌株 | 第21-22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 2.试验方法 | 第22-27页 |
| ·茯苓子实体诱导 | 第22-23页 |
| ·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的长时间培养 | 第22-23页 |
| ·不同的光照条件诱导子实体形成 | 第23页 |
| ·损伤诱导子实体形成 | 第23页 |
| ·茯苓子转接次数与子实体形成相关性的研究 | 第23-24页 |
| ·茯苓子实体超微结构观察 | 第24-25页 |
| ·冷冻超薄切片观察 | 第2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24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24-25页 |
| ·单孢菌株及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生长速度测定 | 第25页 |
| ·单孢菌株及原生质体再生菌株菌落形态比较 | 第25页 |
| ·对峙培养试验与单孢配对试验 | 第25-26页 |
| ·单孢菌株与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的对峙培养试验 | 第25页 |
| ·单孢菌株与亲本菌株L的对峙培养试验 | 第25页 |
| ·单孢菌株间的配对试验 | 第25-26页 |
| ·可和谐生长的单孢配对交接处菌丝体与菌株L的对峙培养试验… | 第26页 |
| ·单孢菌株测交试验 | 第26页 |
| ·单孢菌株及单孢配对菌株结实试验 | 第26-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52页 |
| 1.茯苓子实体诱导结果 | 第27-29页 |
| 2.茯苓菌株转接次数与子实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 第29-33页 |
| 3.茯苓子实体超微结构观察 | 第33-38页 |
| ·茯苓子实体的选取 | 第33页 |
| ·冷冻超薄切片观察结果 | 第33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33-37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37-38页 |
| 4.单孢菌株培养特性的多态性分析 | 第38-41页 |
| ·单孢菌株及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生长速度测定 | 第38-39页 |
| ·单孢菌株及原生质体再生菌株菌落形态测定 | 第39-41页 |
| 5.对峙培养及单孢配对试验结果 | 第41-51页 |
| ·单孢菌株与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的对峙培养 | 第41-44页 |
| ·单孢菌株与亲本菌株L的对峙培养 | 第44页 |
| ·单孢菌株之间的配对试验结果 | 第44页 |
| ·可和谐生长单孢配对交接处菌丝体与菌株L的对峙培养试验结果 | 第44-46页 |
| ·单孢菌株测交试验结果 | 第46-51页 |
| 6.单孢菌株及单孢配对菌株结实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55页 |
| 1.关于茯苓子实体诱导 | 第52-53页 |
| 2.关于茯苓子实体超微结构 | 第53页 |
| 3.关于L单孢菌株及L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的聚类分析 | 第53-54页 |
| 4.关于茯苓菌株的性模式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