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中砷的积累过程及其耐性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 1 中草药砷污染问题 | 第12-15页 |
| ·中草药砷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2-13页 |
| ·三七及其砷污染问题 | 第13-15页 |
| 2 植物中砷的毒性作用 | 第15-17页 |
| ·可见毒性影响 | 第15页 |
| ·氧化胁迫作用 | 第15-16页 |
| ·干扰营养吸收 | 第16页 |
| ·影响光合作用 | 第16页 |
| ·影响代谢过程 | 第16-17页 |
| 3 砷在土壤-植物中的环境行为 | 第17-21页 |
| ·土壤砷的化学形态 | 第17-18页 |
| ·植物对砷的吸收特征 | 第18-19页 |
| ·砷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和积累 | 第19-21页 |
| 4 植物对砷的耐性机制 | 第21-24页 |
| ·砷还原作用 | 第21-22页 |
| ·螯合区隔化作用 | 第22页 |
| ·抗氧化系统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4-28页 |
| 1 选题背景 | 第24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砷对三七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28-36页 |
| 1 前言 | 第28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 ·盆栽实验 | 第28-29页 |
| ·膜脂过氧化(MDA)测定 | 第29页 |
| ·药用活性成分测定 | 第29-30页 |
|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 3 结果和分析 | 第30-32页 |
| ·三七生长情况 | 第30页 |
| ·三七细胞膜损伤程度 | 第30-32页 |
| ·三七药用活性成分变化 | 第32页 |
| 4 讨论 | 第32-34页 |
| 5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三七中砷的富集转运特点 | 第36-42页 |
| 1 前言 | 第3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盆栽实验 | 第36页 |
| ·土壤砷结合态分级 | 第36-37页 |
| ·总砷分析 | 第37页 |
|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 3 结果和分析 | 第37-40页 |
| ·土壤砷结合形态分布 | 第37-38页 |
| ·三七各器官总砷含量 | 第38-40页 |
| 4 讨论 | 第40-41页 |
| ·不同类型土壤砷结合能力的差异 | 第40页 |
| ·不同砷浓度对三七砷富集、转运能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 5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三七对砷的耐性机制研究 | 第42-56页 |
| 1 前言 | 第42-4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 ·盆栽实验 | 第43页 |
| ·木质部伤流液收集与分析 | 第43-44页 |
| ·砷形态分析 | 第44页 |
| ·亚细胞分级实验 | 第44-45页 |
| ·抗氧化酶(剂)测定 | 第45-46页 |
|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 3 结果和分析 | 第46-51页 |
| ·土壤-三七系统中砷的赋存形态 | 第46-48页 |
| ·三七砷的亚细胞分布 | 第48-49页 |
| ·三七抗氧化响应 | 第49-51页 |
| 4 讨论 | 第51-54页 |
| ·不同砷浓度对三七砷还原作用的影响 | 第51-52页 |
| ·不同砷浓度对三七砷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三七在不同砷胁迫下的抗氧化响应 | 第53-54页 |
| 5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 1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56页 |
| 2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 3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70页 |
|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 第70页 |
|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待申请专利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