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尔·施莱格的后现代法律思想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一、皮尔·施莱格后现代法律思想探源 | 第18-27页 |
(一) 皮尔·施莱格后现代法律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18-23页 |
1、信息社会 | 第18-19页 |
2、消费社会 | 第19-20页 |
3、全球本土化社会 | 第20-21页 |
4、风险社会 | 第21-23页 |
(二) 皮尔·施莱格后现代法律思想的理论背景 | 第23-27页 |
1、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论转向 | 第23-24页 |
2、伽达默尔的本体诠释论 | 第24页 |
3、福柯的权力观 | 第24-25页 |
4、德里达的解构论 | 第25-27页 |
二、皮尔·施莱格对美国法学的解构 | 第27-42页 |
(一) 法学的本体论解构 | 第27-31页 |
1、杜撰的法律 | 第27-29页 |
2、法学论述的形式游戏 | 第29-30页 |
3、法学抱负的虚幻 | 第30-31页 |
(二) 法学的认识论解构 | 第31-35页 |
1、四种典型的法学审美 | 第31-33页 |
2、审美在法学认识论上的主宰 | 第33-35页 |
(三) 法学的方法论解构 | 第35-39页 |
1、规范性问题的反复提出 | 第35页 |
2、有特权的主体的建构 | 第35-37页 |
3、形式的政治 | 第37-39页 |
(四) 法学的死亡 | 第39-42页 |
1、法学和颅骨学 | 第39-40页 |
2、垂死的美国法学 | 第40-42页 |
三、皮尔·施莱格后现代法律思想的评价和启示 | 第42-56页 |
(一) 关于皮尔·施莱格后现代法律思想评价 | 第42-49页 |
1、直面现实法律实践 | 第42-44页 |
2、揭示美国法学中的权力运作 | 第44-46页 |
3、政治立场的模棱两可 | 第46-47页 |
4、某种程度的自反性 | 第47-49页 |
(二) 皮尔·施莱格后现代法律思想的启示 | 第49-56页 |
1、法学必须面对理论和现实脱离的挑战 | 第49-50页 |
2、法学和法律思想者的定位与面临的危险 | 第50-52页 |
3、法学叙事的压迫性 | 第52-54页 |
4、反思主体的建构性和虚假性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目录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