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2页 |
·二氧化锰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 第10-15页 |
·二氧化锰按照晶形分类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不同晶形二氧化锰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不同锰源合成二氧化锰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二价锰离子氧化法 | 第15-16页 |
·高锰酸钾还原法 | 第16页 |
·二氧化锰前体水热转化 | 第16-17页 |
·二氧化锰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固相合成法 | 第17页 |
·水热合成法 | 第17-18页 |
·微乳液法 | 第18-19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9页 |
·模板法 | 第19-20页 |
·热分解法 | 第20页 |
·不同晶型及形态二氧化锰的形成机理及可控合成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反应时间和温度对产物晶型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反应体系酸碱度对产物晶型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反应体系中阳离子种类及浓度对产物晶型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反应体系中阴离子种类及浓度对产物晶型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反应条件对二氧化锰形貌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二氧化锰电极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 第25-26页 |
·二氧化锰初级还原过程——MnOOH(水锰石)的形成过程 | 第25-26页 |
·二氧化锰次级还原过程——MnOOH的转移过程 | 第26页 |
·二氧化锰掺杂改性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化学掺杂对产物晶型和形貌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化学掺杂对产物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三氧化二锰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室温下二氧化锰刺球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2-4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Mn_2O_3 的制备 | 第33页 |
·Mn_2O_3 的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33-34页 |
·充放电性能的测定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合成样品的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合成样品的的SEM表征 | 第35-38页 |
·产物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8-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第3章 室温下硫酸体系中制备二氧化锰及掺杂 | 第43-61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Mn_2O_3 的合成 | 第44-45页 |
·充放电性能的测定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60页 |
·硫酸体系中样品的SEM表征 | 第45-48页 |
·铁离子掺杂样品的SEM表征 | 第48-51页 |
·银离子掺杂样品的SEM表征 | 第51-54页 |
·未掺杂时产物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4-55页 |
·硫酸体系掺杂不同浓度Fe~(3+)时产物首次放电比容量 | 第55-57页 |
·硫酸体系掺杂不同浓度Ag~+时产物首次放电比容量 | 第57-59页 |
·充放电循环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第4章 三氧化二锰在微乳体系中的合成 | 第61-69页 |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实验试剂 | 第62页 |
·实验仪器 | 第62-63页 |
·材料的制备 | 第63页 |
·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63页 |
·充放电性能的测定 | 第63-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合成样品的结构分析 | 第64页 |
·Mn_2O_3 样品的红外图谱 | 第64-65页 |
·合成样品的SEM表征 | 第65-67页 |
·产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