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二十四友”性质及赠答诗作 | 第13-26页 |
一、“二十四友”的性质 | 第13-17页 |
(一) 集团性质 | 第13-15页 |
(二) 文学成就 | 第15-17页 |
二、“诗可以群”——“二十四友”赠答诗分类 | 第17-22页 |
(一) 政治之群——颂功德:“如地之载,如天之临” | 第17-19页 |
(二) 亲戚之群——叙亲情:“饮饯岂异族,亲戚弟与兄” | 第19-21页 |
(三) 朋友之群——求友声:“人亦有言,贵在同音” | 第21-22页 |
三、赠答诗在“二十四友”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 第22-26页 |
(一) 观照社会现实 | 第22-24页 |
(二) 表达情感诉求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二十四友”赠答诗的“礼貌原则”透析 | 第26-40页 |
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27-33页 |
(一) 先秦孕育 | 第27-29页 |
(二) 汉代继承 | 第29-31页 |
(三) 魏初表“情” | 第31-33页 |
二、文人的家世学风 | 第33-40页 |
(一) 潘岳 | 第34-35页 |
(二) 陆机、陆云 | 第35-37页 |
(三) 石崇 | 第37-40页 |
第三章 “二十四友”赠答诗的价值 | 第40-49页 |
一、文学价值 | 第40-44页 |
(一) 表情达意的“真挚性” | 第40-42页 |
(二) 形式上的“得体言说” | 第42-44页 |
二、在整个赠答传统中的意义 | 第44-49页 |
(一) 对建安传统的继承 | 第44-46页 |
(二) 对东晋赠答诗的影响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