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第二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回顾 | 第11-21页 |
第一节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第11-16页 |
一、早期的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11-13页 |
二、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第13-15页 |
(一)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观点---利率渠道 | 第13-14页 |
(二)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资产价格渠道 | 第14-15页 |
三、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评价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 第16-21页 |
一、西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 第16-20页 |
二、我国学者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分析 | 第21-34页 |
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21-25页 |
一、中央银行地位的确立和货币政策多样化的发展 | 第21-23页 |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回顾与评析 | 第23-25页 |
(一) 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 第23-25页 |
(二) 对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 第25页 |
第二节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信贷供给的影响 | 第25-29页 |
一、存款准备金率对信贷供给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再贴现政策对信贷供给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三、公开市场操作对信贷供给的影响 | 第29页 |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现实考察 | 第29-34页 |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34-41页 |
第一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预处理 | 第34页 |
第二节 第一阶段:从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34-38页 |
一、对变量LNM1、LNM2、LNGDP、LNLOAN 的平稳性检验 | 第34-35页 |
二、协整检验 | 第35-36页 |
三、误差修正模型 | 第36-37页 |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第二阶段:从信贷市场到实体经济的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38-39页 |
一、协整检验 | 第38-39页 |
二、误差修正模型 | 第39页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9页 |
第四节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我国信贷传导渠道存在梗塞的原因 | 第41-47页 |
第一节 企业筹资依赖银行贷款的原因 | 第41-42页 |
第二节 银行存贷差逐年扩大 | 第42-44页 |
第三节 银行“惜贷”的原因 | 第44-47页 |
一、信贷风险评估的影响 | 第44页 |
二、信贷配给的影响 | 第44-47页 |
第六章 疏通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政策建议 | 第47-51页 |
第一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其进行外部融资创造条件 | 第48-5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A 实证检验中未经季节调整的各变量值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