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引言 | 第11-16页 |
| ·地震反射波法 | 第11-12页 |
| ·传统的二维地震勘探法 | 第12-13页 |
| ·三维地震勘探法 | 第13-15页 |
| ·三维地震数据解释 | 第15-16页 |
| ·断层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三维地震相干体技术 | 第16-17页 |
| ·层位追踪技术 | 第17-18页 |
| ·层位曲面重构技术 | 第18-19页 |
| ·其它断层检测技术 | 第1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 ·基于梯度方向一致性的三维相干技术 | 第20页 |
| ·基于相干体的层位追踪 | 第20页 |
| ·散点曲面核回归重构 | 第20页 |
| ·含断层的破裂层位重构 | 第20-21页 |
| ·多截面轮廓曲面重构技术 | 第21页 |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 2 三维地震数据相干体算法 | 第23-53页 |
| ·现有相干体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3-29页 |
| ·第一代相干体(C1) | 第23-25页 |
| ·第二代相干体(C2) | 第25-28页 |
| ·第三代相干体(C3) | 第28-29页 |
| ·基于梯度的方向场估计 | 第29-34页 |
| ·定义 | 第30-31页 |
| ·平均平方梯度向量法(Averaging Squared Gradients method,ASG) | 第31-32页 |
| ·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 第32页 |
| ·两种方法的实验对比 | 第32-33页 |
| ·几种基于梯度的改进方法 | 第33-34页 |
| ·方向一致性分析 | 第34-3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 ·仿真数据实验 | 第37-39页 |
| ·实际地震体数据实验 | 第39-41页 |
| ·基于梯度方向一致性的相干算法和C3算法的对比 | 第41-44页 |
| ·基于新相干体算法的应用1:层位追踪 | 第44-50页 |
| ·传统的区域生长法 | 第44-45页 |
| ·基于新相干体的区域生长法 | 第45-50页 |
| ·基于新相干体算法的应用2:自动断层检测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3 核回归方法的层位散点曲面重构 | 第53-69页 |
| ·核回归方法简介 | 第53-57页 |
| ·散点数据回归曲面的生成 | 第57-63页 |
| ·多元函数的核函数 | 第58页 |
| ·二维函数的核函数回归生成连续曲面 | 第58-60页 |
| ·层位分割数据特点和非均匀采样问题的处理 | 第60-61页 |
| ·曲面回归核的带宽矩阵H | 第61-63页 |
| ·裁切及拼接 | 第63-65页 |
|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4 基于曲面细分方法的破裂层面建模 | 第69-79页 |
| ·三角网格与Loop细分 | 第70-73页 |
| ·初始控制网格的建立 | 第71-72页 |
| ·能量误差函数E | 第72-73页 |
| ·网格的边缘收缩问题 | 第73页 |
| ·破裂处断层的自适应识别 | 第73-76页 |
| ·算法实现与复杂度分析 | 第76-7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5 截面最短连通路径法的散点轮廓曲面拟合 | 第79-95页 |
| ·截面上的轮廓曲线拟合方法 | 第79-83页 |
| ·建立平面上的初始网格 | 第80页 |
| ·构造平面赋权连通图 | 第80-82页 |
| ·构造截面上的路径 | 第82-83页 |
| ·截面上最短路径算法的复杂性分析 | 第83页 |
| ·多截面间轮廓曲面的生成 | 第83-86页 |
| ·基本定义及记号 | 第83-84页 |
| ·轮廓线匹配算法 | 第84-86页 |
| ·轮廓曲面的平滑 | 第86-93页 |
| ·基于曲率流的光顺方法 | 第87-90页 |
| ·轮廓线曲面的光顺和细分算法 | 第90-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6 结束语 | 第95-97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 | 第95页 |
| ·后继研究工作展望 | 第95-97页 |
| 致谢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 附录 | 第107页 |
|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07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