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1 甘草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甘草酸所属的三萜皂苷类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5-16页 |
·国外关于甘草酸生物合成相关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甘草酸生物合成关键酶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鲨烯合成酶 | 第17-18页 |
·β-香树酯醇合成酶 | 第18-19页 |
·甘草酸生物合成的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矿质营养 | 第19-20页 |
·气候因子 | 第20页 |
·甘草品种和产地 | 第20-21页 |
·生长季节和甘草年龄 | 第21页 |
·初生代谢产物 | 第21-22页 |
·外源诱导子 | 第22页 |
·甘草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 立题依据 | 第23-24页 |
3 研究目标及预期结果 | 第24页 |
4 论文总体设计 | 第24-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根施B、Mn、Zn和Mo对甘草根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24页 |
·根施B、Mn、Zn和Mo对甘草根中主要矿质元素水平的影响 | 第24-25页 |
·叶面喷施B、Mn、Zn和Mo对甘草根中甘草酸等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第25页 |
·叶面喷施B、Mn、Zn和Mo对甘草根中主要物质组分、生物合成前体物质的影响 | 第25页 |
·B、Mn、Zn和Mo对甘草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5页 |
·微量元素处理对甘草酸生物合成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25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根施B、Mn、Zn和Mo对甘草根中微量元素水平及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27-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微量元素的施用及植物材料的处理 | 第28-29页 |
·B、Cu、Ca、Mg、Mo、Zn、Fe、Mn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B的测定 | 第29页 |
·Mo的测定 | 第29页 |
·Cu、Ca、Mg、Zn、Fe、Mn的测定 | 第29-30页 |
·各微量元素初级形态分析 | 第30-31页 |
·甘草中微量元素总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甘草根中微量元素初级形态参数的测定 | 第30-31页 |
·各微量元素次级形态分析 | 第31-32页 |
·树脂的前处理 | 第31页 |
·次级形态分析流程 | 第31页 |
·可溶态的测定 | 第31页 |
·游离态与非游离态的分离和测定 | 第31-32页 |
·有机态与无机态的分离和测定 | 第32页 |
·稳定态与不稳定态的分离和测定 | 第32页 |
·次级形态分布的导出方式 | 第32页 |
·甘草酸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微量元素对甘草根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33-36页 |
·Zn元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Mo元素的影响 | 第34页 |
·B元素的影响 | 第34页 |
·Mn元素的影响 | 第34-36页 |
·根施微量元素对甘草根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36-39页 |
·对甘草根中Mo元素的影响 | 第36页 |
·对甘草根中Cu元素的影响 | 第36-37页 |
·对甘草根中B元素的影响 | 第37页 |
·对甘草根中Mn元素的影响 | 第37-38页 |
·对甘草根中Zn元素的影响 | 第38页 |
·对甘草根中Fe元素的影响 | 第38-39页 |
·甘草根中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分析 | 第39-40页 |
·甘草根中微量元素的次级形态分析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6页 |
·根施4种微量元素对甘草根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41-44页 |
·甘草中微量元素的水平和存在形态 | 第44-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叶面喷施B、Mn、Zn和Mo对甘草酸生物合成前体物质及甘草根中主要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47-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5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7-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剂 | 第47-48页 |
·角鲨烯提取及测定用试剂 | 第47页 |
·粗蛋白含量测定用试剂 | 第47-48页 |
·粗纤维含量测定用试剂 | 第48页 |
·粗脂肪测定用试剂 | 第48页 |
·甘草中主要次生代谢成分测定用试剂 | 第48页 |
·仪器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55页 |
·物质组分含量测定分析 | 第49-50页 |
·粗脂肪的测定 | 第49页 |
·粗蛋白的测定 | 第49-50页 |
·粗纤维的测定 | 第50页 |
·甘草主要药效成份含量测定分析 | 第50-54页 |
·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甘草苷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甘草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甘草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52-53页 |
·甘草次酸含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中间代谢产物角鲨烯含量测定分析 | 第54-55页 |
·TLC、HPLC和GC/MS检测用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54页 |
·HPLC分析液相色谱条件 | 第54-55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5页 |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第55页 |
·GC-MS分析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75页 |
·对甘草酸生物合成前体物质角鲨烯的影响 | 第55-60页 |
·甘草角鲨烯的HPLC鉴定 | 第56页 |
·甘草角鲨烯的HPLC检测的方法学考察 | 第56-57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56-57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57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57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57页 |
·甘草角鲨烯的GC/MS鉴定 | 第57-59页 |
·叶面喷施4种微量元素对甘草酸合成前体角鲨烯的影响 | 第59-60页 |
·对主要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 第60-67页 |
·对甘草酸的影响 | 第60-62页 |
·对甘草苷的影响 | 第62-63页 |
·对甘草总黄酮的影响 | 第63-65页 |
·对甘草多糖的影响 | 第65-66页 |
·对甘草次酸的影响 | 第66-67页 |
·对初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 第67-71页 |
·对粗纤维的影响 | 第67-68页 |
·对粗蛋白的影响 | 第68-69页 |
·对粗脂肪的影响 | 第69-71页 |
·叶面喷施B、Mn、Zn和Mo元素处理下甘草主要次生代谢成分比例关系分析 | 第71-74页 |
·甘草酸与各初生代谢物质及其它次生代谢物质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8页 |
·微量元素处理下甘草中主要次生代谢成分的含量变化 | 第75-77页 |
·微量元素处理下甘草中几种初生代谢成分的含量变化 | 第77页 |
·合成前体角鲨烯与甘草酸的关系 | 第77-78页 |
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B、Mn、Zn和Mo元素对甘草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80-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3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80-81页 |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试剂 | 第80-81页 |
·甘草水培所需试剂 | 第80页 |
·甘草总RNA提取及SQS、β-AS基因表达所需试剂 | 第80-81页 |
·仪器 | 第81页 |
·实验方法 | 第81-83页 |
·甘草幼苗的培养 | 第81页 |
·水培甘草微量元素处理 | 第81-82页 |
·甘草总RNA的提取 | 第82页 |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82页 |
·RT-PCR引物设计 | 第82-83页 |
·RT-PCR扩增 | 第83页 |
·反应体系 | 第83页 |
·反应程序 | 第8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3-85页 |
·各处理下甘草根总RNA提取结果 | 第83-84页 |
·对甘草酸合成关键酶SQS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4页 |
·对甘草酸合成关键酶β-AS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4-85页 |
3 讨论 | 第85页 |
4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创新点 | 第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2页 |
导师简介 | 第102-103页 |
个人简介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