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2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及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关于几个概念的辨析 | 第22-24页 |
·资源型城市和矿业城市 | 第22-23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形势和发展问题 | 第26-50页 |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与供给 | 第26-31页 |
·中国经济增长的矿产资源基础 | 第26-28页 |
·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矿产资源需求 | 第28-29页 |
·中国重要矿产资源供给状况 | 第29-31页 |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矿业角色 | 第31-43页 |
·矿业投资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 | 第31-36页 |
·矿业产业关联效应动态分析 | 第36-41页 |
·矿业产业过程的环境效应 | 第41-43页 |
·矿业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几大实质性问题 | 第43-50页 |
·城市发展高度依赖国家政策的推动 | 第43-45页 |
·经济结构单一造成城市发展缺乏活力 | 第45-46页 |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制约城市资源持续开发 | 第46-47页 |
·分散的空间布局影响城市集约发展 | 第47-50页 |
3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第50-67页 |
·矿业城市基础理论 | 第50-55页 |
·中国矿业城市界定 | 第50-51页 |
·中国矿业城市数量及分布 | 第51-53页 |
·资源枯竭型城市 | 第53-55页 |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第55-63页 |
·系统观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5-58页 |
·协调观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8-61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61-63页 |
·资源相关理论 | 第63-67页 |
·资源优化利用理论 | 第63页 |
·“资源诅咒”理论 | 第63-65页 |
·资源持续利用“空心”问题 | 第65-67页 |
4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及测度 | 第67-94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 | 第67-77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含义 | 第67-71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类内涵 | 第71-74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演变路径 | 第74-77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解 | 第77-88页 |
·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 | 第77-79页 |
·环境的持续治理能力 | 第79-82页 |
·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 | 第82-84页 |
·民生的持续实现能力 | 第84-87页 |
·科技的持续进步能力 | 第87-88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量化 | 第88-94页 |
·矿业城市的资源利用指标 | 第88-90页 |
·矿业城市的环境保障指标 | 第90-91页 |
·矿业城市的民生实现指标 | 第91页 |
·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标 | 第91-92页 |
·矿业城市的技术进步指标 | 第92-93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综合 | 第93-94页 |
5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第94-125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 第94-101页 |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94-96页 |
·评价对象的选取 | 第96-98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98-101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系统评价 | 第101-117页 |
·资源利用能力评价 | 第101-104页 |
·环境治理能力评价 | 第104-108页 |
·经济发展能力评价 | 第108-111页 |
·科技进步能力评价 | 第111-114页 |
·民生实现能力评价 | 第114-117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总评价 | 第117-125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 | 第117-121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类 | 第121-123页 |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结 | 第123-125页 |
6 提升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策略和政策建议 | 第125-135页 |
·民生矿城策略 | 第125-129页 |
·吸纳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矿业产业链 | 第125-126页 |
·构建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机制 | 第126-127页 |
·创新城市收入分配政策 | 第127-129页 |
·虚拟矿城策略 | 第129-131页 |
·探索矿产资源深加工保税区制度 | 第129-130页 |
·建立城市矿业研究院,进行技术储备 | 第130页 |
·发展矿业职业培训,输出矿业专业技术人才 | 第130-131页 |
·资源矿城策略 | 第131-133页 |
·深挖矿产资源潜力 | 第131-132页 |
·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的矛盾 | 第132页 |
·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水资源的矛盾 | 第132-133页 |
·绿色矿城策略 | 第133-135页 |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 | 第133-134页 |
·深入治理环境污染 | 第134-13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论文主要成果 | 第135页 |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研究展望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42页 |
个人简介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