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尖矿深井高温热害资源化利用技术
|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8页 |
| 1 引言 | 第18-42页 |
| ·三河尖矿深井概况及问题的提出 | 第18-22页 |
| ·三河尖矿深井概况 | 第18-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2页 |
| ·国内外深井高温热害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热害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 第24-40页 |
| ·热害治理现状 | 第24-26页 |
| ·深部热能利用现状 | 第26-27页 |
| ·HEMS深井热能利用工程实例 | 第27-32页 |
| ·深部热资源梯级利用技术及应用实例 | 第32-34页 |
| ·混合水源联动运行空调技术 | 第34-37页 |
| ·深部地层储能反季节循环利用技术 | 第37-40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页 |
|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 ·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 ·创新点 | 第41-42页 |
| 2 三河尖矿水文地质条件及地热资源条件分析 | 第42-60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42-45页 |
| ·区域构造地质 | 第42-43页 |
| ·区域水文地质 | 第43-45页 |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45页 |
|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 第45-50页 |
| ·井田构造地质 | 第45-47页 |
| ·矿井水文地质 | 第47-50页 |
| ·井田含煤地层 | 第50页 |
| ·井田深部地应力 | 第50页 |
| ·三河尖矿深井开采岩体温度场特征 | 第50-57页 |
| ·深井开采热害模式分类及其特征 | 第50-54页 |
| ·三河尖矿区地温状况 | 第54-56页 |
| ·地温异常原因分析 | 第56页 |
| ·三河尖矿深部地温预测 | 第56-57页 |
| ·地热资源条件 | 第57-59页 |
| ·区域含水层划分及其特征 | 第57-58页 |
| ·地下水补、迳、排条件 | 第58页 |
| ·矿井涌水 | 第58页 |
| ·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特征 | 第58页 |
| ·第四系含水层特征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3 三河尖矿奥陶水与围岩间的传热机理 | 第60-80页 |
| ·三河尖矿高温奥陶水资源情况 | 第60-61页 |
| ·三河尖矿地层概化 | 第60页 |
| ·奥陶系灰岩承压含水层的地层情况 | 第60-61页 |
| ·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特征 | 第61页 |
| ·21102工作面采空区水源特征 | 第61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 ·奥陶水与岩体间的传热机理 | 第62-75页 |
| ·基本参数 | 第63-65页 |
|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过程分析 | 第65-66页 |
| ·理论建模及求解 | 第66-71页 |
|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第71-72页 |
| ·数学模型的简化 | 第72-74页 |
| ·求解方法 | 第74-75页 |
| ·三河尖矿奥陶水与岩体间传热的理论分析 | 第75-79页 |
| ·计算假定 | 第75页 |
| ·计算公式 | 第75页 |
| ·计算参数 | 第75-77页 |
| ·岩体与奥陶水的换热计算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4 三河尖矿奥陶水与围岩相互作用数值分析 | 第80-98页 |
| ·FLUENT简介 | 第80-81页 |
| ·基本假设 | 第81页 |
| ·原岩温度的确定 | 第81-82页 |
| ·模型建立 | 第82-86页 |
|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 第82-83页 |
| ·数学模型 | 第83-84页 |
| ·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84页 |
| ·模拟参数 | 第84-86页 |
| ·模拟工况 | 第86页 |
| ·巷道内奥陶水温度场变化规律 | 第86-94页 |
| ·结果分析 | 第94-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5 三河尖矿热/冷负荷计算 | 第98-112页 |
| ·供暖负荷计算的基本理论 | 第98-104页 |
| ·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 | 第99-103页 |
| ·冷风渗透和冷风侵入耗热量 | 第103-104页 |
| ·三河尖矿区井上供暖热负荷计算 | 第104-106页 |
| ·气象条件 | 第104页 |
| ·供暖热负荷计算 | 第104-106页 |
| ·深井工作面热荷载及系统冷负荷计算 | 第106-110页 |
| ·深井降温冷负荷计算 | 第106-108页 |
| ·反分析法计算冷负荷 | 第108-110页 |
| ·循环生产系统冷负荷计算 | 第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6 三河尖矿深井高温热害资源化利用工程设计 | 第112-128页 |
| ·三河尖矿深井高温热害的特点 | 第112-113页 |
| ·热水水量 | 第112页 |
| ·水质分析 | 第112-113页 |
| ·水质处理方法 | 第113页 |
| ·水力计算 | 第113-117页 |
|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 | 第113-114页 |
| ·室外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 | 第114-117页 |
| ·三河尖矿区供暖水力计算 | 第117页 |
| ·主要设备选用 | 第117-118页 |
| ·深井高温热害资源化HEMS井上井下综合利用技术 | 第118-121页 |
| ·系统流程 | 第118页 |
| ·深井高温热害资源化综合利用HEMS技术 | 第118-120页 |
| ·运行工况说明 | 第120-121页 |
| ·工艺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21-127页 |
| ·深井HEMS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121-122页 |
| ·HEMS-Ⅲ能量转换与提升技术 | 第122-127页 |
| ·HEMS-T换热技术 | 第127页 |
| ·系统运行效果预测分析 | 第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 ·结论 | 第128页 |
| ·展望 | 第128-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