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阿胶颗粒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
缩略语表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来源及病因病机论述 | 第11页 |
2 历代医家方证概述 | 第11-12页 |
·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滋养肾阴,降独炽心火 | 第11-12页 |
·复真阴充心阴,降虚火静心气 | 第12页 |
·滋生汗源以息风热之壮盛,阳明气分之热自解 | 第12页 |
3. 现代临床应用 | 第12-18页 |
·失眠 | 第12-13页 |
·心律失常 | 第13-14页 |
·抑郁症 | 第14-15页 |
·焦虑症 | 第15-16页 |
·神经衰弱 | 第16页 |
·慢性疲劳综合症 | 第16页 |
·在妇科病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其他疾病的治疗 | 第17-18页 |
4. 黄连阿胶汤中单味中药现代研究 | 第18-22页 |
·黄连 | 第18-19页 |
·黄芩 | 第19-20页 |
·白芍 | 第20页 |
·阿胶 | 第20页 |
·鸡子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黄连阿胶汤制备工艺研究 | 第22-53页 |
1 处方的确定 | 第22页 |
2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比较 | 第22-27页 |
·试验仪器和试药 | 第22-23页 |
·试验药材来源及鉴定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干膏得率及醇溶性浸出物测定 | 第24页 |
·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 第26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3 剂型的选择 | 第27页 |
4 制备工艺路线拟定 | 第27页 |
5 提取工艺研究 | 第27-37页 |
·药材吸水率和浸泡时间的考察 | 第27-29页 |
·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考察 | 第29-36页 |
·提取工艺的验证试验 | 第36-37页 |
6. 浓缩工艺考察 | 第37-41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37页 |
·浓缩工艺研究 | 第37-38页 |
·浓缩相对密度的考察 | 第38页 |
·常压浓缩考察 | 第38-39页 |
·减压浓缩考察 | 第39-41页 |
7. 干燥工艺考察 | 第41-44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41页 |
·干燥工艺研究 | 第41-42页 |
·干燥考察供试品制备 | 第42页 |
·干燥温度考察 | 第42-43页 |
·干燥真空度考察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页 |
8.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第44-49页 |
·试验仪器与试药 | 第44-45页 |
·制粒方法优选 | 第45页 |
·阿胶出粉率的考察 | 第45-46页 |
·辅料的考察 | 第46-47页 |
·矫味剂的选择 | 第47-48页 |
·颗粒临界相对湿度(CRH)考察 | 第48-49页 |
9. 制剂处方和工艺确立 | 第49-52页 |
·工艺确立 | 第49-50页 |
·工艺处方 | 第50页 |
·制法 | 第50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50-52页 |
10 黄连阿胶颗粒剂小试产品考察 | 第52-53页 |
第三章 黄连阿胶颗粒剂质量标准研究 | 第53-70页 |
1 定性鉴别 | 第53-58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53页 |
·性状 | 第53页 |
·薄层色谱鉴别(TLC) | 第53-58页 |
2 含量测定 | 第58-68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58页 |
·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8-62页 |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第62-68页 |
附:黄连阿胶颗粒质量标准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70-74页 |
1. 仪器、试药及包装规格 | 第70页 |
·仪器 | 第70页 |
·试药 | 第70页 |
·试验样品及规格 | 第70页 |
2. 试验方法及结果 | 第70-73页 |
·试验方法 | 第70页 |
·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 第70-71页 |
·试验结果 | 第71-7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74-78页 |
1. 文献资料综述 | 第74页 |
2. 制备工艺 | 第74-75页 |
·关于阿胶细粉入药的研究 | 第74页 |
·药材提取精制试验研究 | 第74-75页 |
·正交试验中综合加权评分法的应用 | 第75页 |
·关于成型工艺的试验 | 第75页 |
·关于鸡蛋黄用法的研究 | 第75页 |
3. 质量标准研究 | 第75-76页 |
·薄层色谱鉴别(TLC) | 第76页 |
·含量测定 | 第76页 |
4 稳定性试验 | 第76页 |
5. 展望 | 第76-78页 |
附图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