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2章 热泵干燥参数测控系统研究 | 第21-32页 |
| ·热泵干燥基本原理 | 第21-24页 |
| ·热泵系统制冷循环 | 第22-23页 |
| ·干燥系统空气循环 | 第23-24页 |
| ·热泵干燥参数的调控 | 第24-26页 |
| ·热泵干燥调控目的 | 第24-25页 |
| ·热泵系统运行理想状态 | 第25页 |
| ·热泵干燥调控的目标 | 第25-26页 |
| ·热泵干燥参数调控方法 | 第26-29页 |
| ·干燥器中传热传质过程调控 | 第27页 |
| ·循环空气处理过程调控 | 第27-28页 |
| ·热泵除湿过程调控 | 第28-29页 |
| ·热泵干燥测控实例 | 第29-31页 |
| ·热泵干燥单片机测控系统 | 第29-30页 |
| ·热泵干燥PLC测控系统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基于 LabVIEW 的热泵干燥参数监测系统设计 | 第32-51页 |
| ·监测系统总体方案 | 第32-34页 |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 ·监测系统组成 | 第33-34页 |
| ·系统硬件 | 第34-38页 |
| ·采集用传感器 | 第34页 |
| ·信号调理 | 第34-36页 |
| ·采集设备 | 第36-38页 |
| ·计算机 | 第38页 |
| ·系统软件 | 第38-46页 |
| ·LabVIEW软件 | 第39-40页 |
| ·NI-DAQmx驱动程序 | 第40-41页 |
| ·VISA库 | 第41页 |
| ·采集程序编写 | 第41-46页 |
| ·监测系统连接 | 第46-48页 |
| ·硬件连接与调试 | 第46页 |
| ·采集系统调试 | 第46-48页 |
| ·采集系统评估 | 第48-50页 |
| ·精度评估 | 第48-49页 |
| ·系统稳定性评估 | 第49页 |
| ·其他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太阳能辅助热泵干燥试验装置 | 第51-59页 |
| ·装置总体组成 | 第51-52页 |
| ·热泵除湿系统 | 第52-55页 |
| ·蒸发器 | 第52-53页 |
| ·冷凝机组 | 第53-54页 |
| ·干燥室 | 第54-55页 |
| ·循环风机 | 第55页 |
| ·太阳能辅助供热系统 | 第55-56页 |
| ·热泵干燥参数监测系统 | 第56-57页 |
| ·变送器安装 | 第56-57页 |
| ·变送器与采集平台 | 第57页 |
| ·采集平台与计算机连接 | 第57页 |
| ·试验装置供电系统 | 第57-58页 |
| ·热泵干燥装置供电 | 第57-58页 |
| ·热泵干燥监测系统供电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太阳能辅助热泵干燥性能试验 | 第59-73页 |
| ·试验材料 | 第59-60页 |
| ·试验原料 | 第59页 |
| ·材料预处理 | 第59-60页 |
| ·湿棉布与白萝卜含水特性 | 第60页 |
| ·试验方法 | 第60-62页 |
| ·除水量测定 | 第60-61页 |
| ·含水率测定 | 第61页 |
| ·电能耗测定 | 第61页 |
| ·环境温度测定 | 第61页 |
| ·温湿度测定 | 第61-62页 |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62页 |
| ·试验和天气条件 | 第62页 |
| ·热泵干燥综合性能指标 | 第62-64页 |
| ·单位能耗除湿量 | 第62-63页 |
| ·单位时间除湿量 | 第63页 |
| ·热泵系统性能系数 | 第63-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 ·试验结果 | 第64-65页 |
| ·太阳能辅助热泵干燥运行特性 | 第65-68页 |
| ·太阳能辅助热泵干燥综合性能指标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单位时间除湿量 | 第70-71页 |
| ·系统单位能耗除湿量 | 第71页 |
| ·系统性能系数 | 第71-72页 |
| ·应用范围及推广价值 | 第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74-75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75-76页 |
| 附录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