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及其法律制度概述 | 第15-21页 |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资产证券化的交易主体 | 第16-18页 |
(一) 发起人 | 第16页 |
(二) 特殊目的载体 | 第16-17页 |
(三) 信用增级机构 | 第17页 |
(四) 信用评级机构 | 第17页 |
(五) 承销人 | 第17-18页 |
(六) 服务人 | 第18页 |
(七) 投资者 | 第18页 |
三、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第18-19页 |
四、资产证券化中主体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19-20页 |
(一) 特殊目的载体与发起人 | 第19-20页 |
(二) 特殊目的载体与信用增级机构 | 第20页 |
(三) 特殊目的公司与投资者 | 第20页 |
五、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本质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双面效应 | 第21-27页 |
一、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21-24页 |
(一) 金融行业的潮流催动效应 | 第22页 |
(二) 增强企业的资产流动性 | 第22-23页 |
(三) 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 | 第23页 |
(四)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 第23-24页 |
(五) 利率优势 | 第24页 |
(六) 表外融资优势 | 第24页 |
二、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危机中的助推器效应 | 第24-25页 |
三、金融危机后资产证券化之重新定位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交易安全探讨之一--投资者的优先地位问题 | 第27-34页 |
一、资产证券化交易设计中的投资者优先地位 | 第27-28页 |
(一) 投资者优先地位的含义 | 第27页 |
(二) 确立投资者优先地位的担保制度——以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九编为例 | 第27-28页 |
二、金融危机中交易安全失灵—投资者优先地位的困境 | 第28-34页 |
(一) 美国普通法中的担保之"秘密优先权原则" | 第28-30页 |
(二) "秘密优先权"原则美国制定法之适用变化—信息披露要求降低 | 第30-31页 |
(三) 优先地位困境之——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与"秘密优先权"原则适用 | 第31-32页 |
(四) 优先地位困境之二--"秘密优先权"原则与"重新定性"风险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资产证券化交易安全问题探讨之二----信用评级问题 | 第34-39页 |
一、信用评级机构与信用评级 | 第34-35页 |
二、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当行为分析 | 第35-37页 |
(一) 评级依据信息可靠性存疑 | 第35页 |
(二) 评级标准不透明 | 第35-36页 |
(三) 评级模型的局限性 | 第36页 |
(四) 信用评级机构之利益冲突问题 | 第36-37页 |
三、金融危机后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改革—以美国为例 | 第37-39页 |
(一) "国家认可统计评级组织"的行业自律改革 | 第37页 |
(二) 美国证监会的监管改革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中国金融危机后发展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几点建议 | 第39-46页 |
一、中国目前资产证券化的立法与实践 | 第39-40页 |
(一) 中国目前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依据 | 第39-40页 |
(二) 中国有关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进展 | 第40页 |
二、对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几点建议 | 第40-46页 |
(一) 资产证券化中债权转让的完善—投资者利益保护与登记制度设立 | 第41-43页 |
(二)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现状及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