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群体生理特性、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8-10页
1 前言第10-14页
   ·栽培模式与玉米光合特性第10-11页
   ·栽培模式与玉米根系特性第11页
   ·栽培模式与玉米产量第11-12页
   ·栽培模式与养分利用第12-13页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2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方法第14-18页
   ·试验地区及试验地自然概况第14页
   ·试验年度生长季内气候条件第14页
   ·试验设计第14-15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5-17页
   ·数据处理第17-1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8-43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第18-20页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18-19页
     ·对叶倾角和叶向值的影响第19-20页
     ·对株高、穗位高和茎粗的影响第20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第20-24页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20-21页
     ·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第21-23页
     ·对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第23-24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叶片抗氧化活性酶和MDA含量的影响第24-26页
     ·对叶片SOD活性的影响第24页
     ·对叶片POD活性的影响第24-25页
     ·对叶片MDA含量的影响第25-26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的影响第26-27页
     ·对光合势的影响第26-27页
     ·对净同化率的影响第27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冠层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27-29页
     ·对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第27-28页
     ·对成熟期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的影响第28-29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第29-33页
     ·对根重变化动态的影响第29-30页
     ·对根重的垂直分布的影响第30-32页
     ·对冠根比的影响第32页
     ·对根系活力的影响第32-33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第33-34页
     ·对穗部性状的影响第33页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第33-34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植株N、P、K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第34-43页
     ·对植株N、P、K含量的影响第34-35页
     ·对植株N、P、K吸收进程的影响第35-39页
     ·对植株N、P、K积累动态的影响第39-41页
     ·对植株N、P、K利用效率的影响第41-43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3-48页
   ·结论第43-44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第43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第43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群体光合势、净同化率及叶片酶活性的影响第43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冠层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43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根系特征的影响第43-44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第44页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N、P、K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第44页
   ·讨论第44-48页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差异成因探讨第44-45页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经济效益探讨第45-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致鹅败血症粪肠球菌鉴定及溶血素激活因子原核表达
下一篇: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妇女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