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8-9页 |
1.2 离子注入的作用和意义 | 第9-13页 |
1.2.1 国外离子束研究的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离子束研究的概况 | 第11-12页 |
1.2.3 离子注入技术的局限性 | 第12页 |
1.2.4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 | 第12-13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离子注入与分析的基础 | 第14-34页 |
2.1 离子注入的物理基础 | 第14-20页 |
2.1.1 离子注入机的组成 | 第14-15页 |
2.1.2 基本工作原理 | 第15-20页 |
2.2 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的物理基础 | 第20-23页 |
2.2.1 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2.2.2 离子的弹性碰撞 | 第22-23页 |
2.3 离子注入的射程分布理论 | 第23-33页 |
2.3.1 非晶靶中的射程分布理论 | 第23-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性能分析 | 第34-44页 |
3.1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 第34-36页 |
3.1.1 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3.1.2 AES定量分析法 | 第35-36页 |
3.2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 第36-39页 |
3.2.1 X射线衍射原理 | 第36-38页 |
3.2.2 晶体取向测定 | 第38页 |
3.2.3 晶体常数测定 | 第38-39页 |
3.3 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 | 第39-40页 |
3.4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40-41页 |
3.5 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1-43页 |
3.5.1 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3.5.2 电子显微镜的常规成象 | 第42-43页 |
3.5.3 电镜中的电子衍射 | 第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聚四氟乙烯的表面改性 | 第44-58页 |
4.1 聚四氟乙烯的性能 | 第44-50页 |
4.1.1 聚四氟乙烯的分子结 | 第44-45页 |
4.1.2 聚四氟乙烯的基本性 | 第45页 |
4.1.3 聚四氟乙烯的机械、物理性能 | 第45-47页 |
4.1.4 优异的电绝缘性 | 第47-48页 |
4.1.5 异常的润滑性 | 第48-50页 |
4.2 聚四氟乙烯的离子注入 | 第50-57页 |
4.2.1 离子注入、气相沉积、激光熔敷和等离子喷涂 | 第50-52页 |
4.2.2 实验 | 第52-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