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1 引言 | 第9-12页 |
| ·系统开发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相关信息系统的比较分析 | 第10-12页 |
|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 第10页 |
|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 | 第10-11页 |
|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 | 第11页 |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 | 第11-12页 |
| 2 IUES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概念及内涵 | 第12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12-15页 |
| ·区位理论 | 第12-13页 |
| ·地价理论 | 第13页 |
| ·最低因子限制律 | 第13页 |
| ·土地报酬规律 | 第13-14页 |
| ·生态资源优化律 | 第14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4-15页 |
| 3 系统分析 | 第15-18页 |
| ·需求分析 | 第15-17页 |
| ·现状调查 | 第15-16页 |
| ·用户情况调查 | 第15页 |
| ·系统目的和任务调查 | 第15-16页 |
| ·数据源调查和评价 | 第16页 |
| ·数据流程图 | 第16-17页 |
| ·设计思想 | 第17-18页 |
|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18-33页 |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8-20页 |
| ·系统目标 | 第18页 |
| ·近期目标 | 第18页 |
| ·中远期目标 | 第18页 |
| ·系统总体设计准则 | 第18-19页 |
| ·系统总体逻辑结构设计 | 第19页 |
| ·系统软硬件配置 | 第19-20页 |
| ·系统的硬件要求 | 第19-20页 |
| ·系统的软件要求 | 第20页 |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20-23页 |
| ·数据获取及编辑模块 | 第20-21页 |
| ·数据查询统计模块 | 第21页 |
| ·总体评价模块 | 第21-22页 |
| ·功能区评价模块 | 第22页 |
| ·样地评价模块 | 第22页 |
| ·优化配置模块 | 第22页 |
|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模块 | 第22-23页 |
| ·数据库详细设计 | 第23-25页 |
| ·空间数据库 | 第23页 |
| ·属性数据库 | 第23-25页 |
|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 | 第25页 |
| ·系统应用模型分析 | 第25-28页 |
| ·集约度模型 | 第25-26页 |
| ·单元综合分值计算模型 | 第26-27页 |
| ·用地面积潜力测算模型 | 第27页 |
| ·用地效益潜力测算模型 | 第27页 |
| ·样地潜力评价模型 | 第27-28页 |
| ·系统编程实现 | 第28-32页 |
| ·系统主功能界面 | 第28页 |
| ·主菜单设计 | 第28-29页 |
| ·子菜单设计 | 第29页 |
| ·对话框设计 | 第29-32页 |
| ·标准对话框设计 | 第29-30页 |
| ·自定义对话框设计 | 第30-32页 |
| ·子程序编写与模型实现 | 第32页 |
| ·系统集成与调试 | 第32-33页 |
| 5 IUES在济南市的应用 | 第33-51页 |
| ·评价范围确定及指标体系建立 | 第33页 |
| ·评价范围的确定 | 第33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页 |
| ·总体评价 | 第33-39页 |
| ·调查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总体潜力计算 | 第34页 |
| ·景观格局分析 | 第34-37页 |
| ·现状总体潜力预测与分析 | 第37-39页 |
| ·功能区评价 | 第39-47页 |
| ·功能区及评价单元划分 | 第39页 |
| ·功能区的划分方法 | 第39页 |
| ·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 | 第39页 |
| ·功能区评价指标标准及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 ·商业区评价 | 第40-43页 |
| ·权重确定 | 第40页 |
| ·评价单元指标分值计算 | 第40-41页 |
| ·单元综合分值计算 | 第41页 |
| ·商业区潜力分级 | 第41-42页 |
| ·商业功能区潜力分析 | 第42-43页 |
| ·住宅区评价 | 第43-44页 |
| ·权重确定 | 第43页 |
| ·住宅区潜力分级 | 第43-44页 |
| ·住宅功能区潜力分析 | 第44页 |
| ·工业区评价 | 第44-46页 |
| ·权重确定 | 第44-45页 |
| ·工业区潜力分级 | 第45-46页 |
| ·工业功能区潜力分析 | 第46页 |
| ·分级结果综合分析 | 第46-47页 |
| ·样地评价 | 第47-51页 |
| ·样地的选择 | 第47页 |
| ·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 ·潜力分值计算与分级 | 第48-50页 |
| ·潜力分析 | 第50页 |
| ·三种层次评价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问题与建议 | 第52-53页 |
| 附录 | 第53-55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