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9-20页 |
1 前言 | 第20-29页 |
1.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1.2.1 碳素代谢与产量形成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2 氮素代谢与品质形成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3 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组分与品质的关系 | 第24-25页 |
1.2.4 磷素营养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0-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115页 |
3.1 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 | 第34-46页 |
3.1.1 不同品种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的差异 | 第34-35页 |
3.1.1.1 旗叶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34页 |
3.1.1.2 旗叶光合速率变化 | 第34页 |
3.1.1.3 旗叶DNA和RNA含量变化 | 第34-35页 |
3.1.1.4 旗叶DNA酶和RNA酶活性变化 | 第35页 |
3.1.2 不同品种小麦旗叶碳氮代谢的差异 | 第35-38页 |
3.1.2.1 旗叶碳素代谢的差异 | 第35-36页 |
3.1.2.1.1 旗叶蔗糖含量变化 | 第35页 |
3.1.2.1.2 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变化 | 第35-36页 |
3.1.2.2 旗叶氮素代谢的差异 | 第36-38页 |
3.1.2.2.1 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第36页 |
3.1.2.2.2 旗叶氮素同化有关酶活性变化 | 第36-37页 |
3.1.2.2.2.1 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变化 | 第36页 |
3.1.2.2.2.2 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变化 | 第36页 |
3.1.2.2.2.3 旗叶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变化 | 第36-37页 |
3.1.2.2.3 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37页 |
3.1.2.2.4 旗叶蛋白水解酶活性变化 | 第37-38页 |
3.1.2.2.4.1 旗叶内肽酶(EP)活性变化 | 第37页 |
3.1.2.2.4.2 旗叶羧肽酶(CP)活性变化 | 第37-38页 |
3.1.2.2.4.3 旗叶氨肽酶(AP)活性变化 | 第38页 |
3.1.3 不同品种小麦开花后根系生理变化的差异 | 第38-40页 |
3.1.3.1 根系干重变化 | 第38页 |
3.1.3.2 根系活力变化 | 第38-39页 |
3.1.3.3 根系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变化 | 第39页 |
3.1.3.4 根系DNA和RNA含量变化 | 第39页 |
3.1.3.5 根系DNA酶和RNA酶活性变化 | 第39-40页 |
3.1.4 不同品种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的差异 | 第40-42页 |
3.1.4.1 籽粒淀粉合成的差异 | 第40-41页 |
3.1.4.1.1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变化 | 第40页 |
3.1.4.1.2 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变化 | 第40页 |
3.1.4.1.3 籽粒淀粉总含量变化 | 第40页 |
3.1.4.1.4 籽粒淀粉总量积累速率变化 | 第40-41页 |
3.1.4.2 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差异 | 第41-42页 |
3.1.4.2.1 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3.1.4.2.1.1 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变化 | 第41页 |
3.1.4.2.1.2 籽粒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3.1.4.2.1.3 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变化 | 第42页 |
3.1.4.2.2 籽粒蛋白质总含量变化 | 第42页 |
3.1.5 不同品种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变化的差异 | 第42-43页 |
3.1.6 不同品种小麦群体动态变化的差异 | 第43页 |
3.1.7 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第43页 |
3.1.8 不同品种小麦品质指标的差异 | 第43-46页 |
3.2 磷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 第46-87页 |
3.2.1 磷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46-49页 |
3.2.1.1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6页 |
3.2.1.2 对品质的影响 | 第46-49页 |
3.2.1.2.1 对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1.2.2 对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1.2.3 对容重、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3.2.1.2.4 对粉质仪指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2 磷对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组分含量变化及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3页 |
3.2.2.1 对籽粒淀粉各组分及总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49-51页 |
3.2.2.1.1 对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3.2.2.1.2 对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0页 |
3.2.2.1.3 对籽粒淀粉总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2.2 对籽粒淀粉合成有关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3.2.2.2.1 对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51页 |
3.2.2.2.2 对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2.2.3 对籽粒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52页 |
3.2.2.2.4 对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3 磷对籽粒形成过程中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及氮素同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9页 |
3.2.3.1 对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及蛋白质总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3-57页 |
3.2.3.1.1 对籽粒清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3.1.2 对籽粒球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4页 |
3.2.3.1.3 对籽粒醇溶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3.1.4 对籽粒谷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5页 |
3.2.3.1.5 对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3.2.3.1.6 对籽粒蛋白质总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6-57页 |
3.2.3.2 对籽粒中氮素同化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3.2.3.2.1 对籽粒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57页 |
3.2.3.2.2 对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3.2.3 对籽粒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4 磷对籽粒形成过程中底物供应的影响 | 第59-61页 |
3.2.4.1 对籽粒淀粉合成底物供应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4.1.1 对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9页 |
3.2.4.1.2 对籽粒蔗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4.2 对籽粒蛋白质合成底物供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4.2.1 对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0页 |
3.2.4.2.2 对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5 磷对营养器官碳素代谢和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61-72页 |
3.2.5.1 对营养器官碳素代谢的影响 | 第61-64页 |
3.2.5.1.1 对旗叶碳素代谢的影响 | 第61-64页 |
3.2.5.1.1.1 对旗叶光合速率变化的影响 | 第61页 |
3.2.5.1.1.2 对旗叶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3.2.5.1.1.3 对旗叶蔗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2页 |
3.2.5.1.1.4 对旗叶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2-63页 |
3.2.5.1.1.5 对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3页 |
3.2.5.1.1.6 对旗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3-64页 |
3.2.5.1.2 对茎和叶鞘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4页 |
3.2.5.2 对营养器官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64-72页 |
3.2.5.2.1 对旗叶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64-68页 |
3.2.5.2.1.1 对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4-65页 |
3.2.5.2.1.2 对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5页 |
3.2.5.2.1.3 对旗叶氮素同化有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5-68页 |
3.2.5.2.1.3.1 对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5-66页 |
3.2.5.2.1.3.2 对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6页 |
3.2.5.2.1.3.3 对旗叶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6-67页 |
3.2.5.2.1.4 对旗叶蛋白质水解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3.2.5.2.1.4.1 对旗叶内肽酶(EP)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7页 |
3.2.5.2.1.4.2 对旗叶羧肽酶(CP)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7页 |
3.2.5.2.1.4.3 对旗叶氨肽酶(AP)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3.2.5.2.2 对旗叶蛋白质合成中核酸代谢的影响 | 第68-70页 |
3.2.5.2.2.1 对旗叶DNA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8页 |
3.2.5.2.2.2 对旗叶RNA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8-69页 |
3.2.5.2.2.3 对旗叶DNA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9页 |
3.2.5.2.2.4 对旗叶RNA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69-70页 |
3.2.5.2.3 对茎和叶鞘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70-72页 |
3.2.5.2.3.1 对茎和叶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70页 |
3.2.5.2.3.2 对茎和叶鞘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70-71页 |
3.2.5.2.3.3 对茎和叶鞘蛋白质降解有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71-72页 |
3.2.5.2.3.3.1 对茎和叶鞘内肽酶(EP)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71页 |
3.2.5.2.3.3.2 对茎和叶鞘羧肽酶(CP)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71-72页 |
3.2.5.2.3.3.3 对茎和叶鞘氨肽酶(AP)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72页 |
3.2.6 磷对植株对氮、磷的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72-80页 |
3.2.6.1 植株对氮的吸收、积累与分配 | 第72-77页 |
3.2.6.1.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全氮总吸收量 | 第72-73页 |
3.2.6.1.2 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全氮积累量和积累速率 | 第73-74页 |
3.2.6.1.3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全氮含量 | 第74页 |
3.2.6.1.4 各营养器官开花后氮素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 | 第74-75页 |
3.2.6.1.5 成熟期不同器官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量及比例 | 第75-77页 |
3.2.6.1.6 氮素养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 | 第77页 |
3.2.6.2 植株对磷的吸收、积累与分配 | 第77-80页 |
3.2.6.2.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全磷总吸收量 | 第77-78页 |
3.2.6.2.2 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全磷积累量和积累速率 | 第78页 |
3.2.6.2.3 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全磷含量 | 第78页 |
3.2.6.2.4 磷素养分利用率和收获指数 | 第78-80页 |
3.2.7 磷对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80-83页 |
3.2.7.1 对根系干重变化的影响 | 第80页 |
3.2.7.2 对根系活力变化的影响 | 第80-81页 |
3.2.7.3 对根系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81页 |
3.2.7.4 对根系DNA和RNA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81-82页 |
3.2.7.5 对根系DNA酶和RNA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82-83页 |
3.2.8 磷对旗叶和根系酸性磷酸酯酶(APh)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83-84页 |
3.2.8.1 对旗叶酸性磷酸酯酶(APh)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83页 |
3.2.8.2 对根系酸性磷酸酯酶(APh)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83-84页 |
3.2.9 磷对干物质积累和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84-87页 |
3.2.9.1 对不同生育时期单茎干重变化的影响 | 第84页 |
3.2.9.2 对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和日积累量变化的影响 | 第84-86页 |
3.2.9.3 对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86-87页 |
3.3 氮磷互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 第87-115页 |
3.3.1 氮磷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87页 |
3.3.2 氮磷互作对品质的影响 | 第87-90页 |
3.3.2.1 对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87-88页 |
3.3.2.2 对籽粒蛋白质组分及总含量的影响 | 第88页 |
3.3.2.3 对籽粒容重、沉降值及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3.3.2.4 对粉质仪指标的影响 | 第89-90页 |
3.3.3 氮磷互作对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组分变化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90-93页 |
3.3.3.1 对籽粒淀粉各组分及总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0-91页 |
3.3.3.1.1 对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0页 |
3.3.3.1.2 对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0-91页 |
3.3.3.1.3 对籽粒淀粉总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1页 |
3.3.3.2 氮磷互作对籽粒淀粉形成有关关键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91-93页 |
3.3.3.2.1 对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91-92页 |
3.3.3.2.2 对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92-93页 |
3.3.3.2.3 对籽粒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93页 |
3.3.3.2.4 对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93页 |
3.3.4 氮磷互作对籽粒形成过程中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以及氮素同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93-98页 |
3.3.4.1 对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及蛋白质总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3-97页 |
3.3.4.1.1 对籽粒清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3-94页 |
3.3.4.1.2 对籽粒球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4页 |
3.3.4.1.3 对籽粒醇溶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4-95页 |
3.3.4.1.4 对籽粒谷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5页 |
3.3.4.1.5 对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5-96页 |
3.3.4.1.6 对籽粒蛋白质总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6-97页 |
3.3.4.2 对籽粒中氮素同化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97-98页 |
3.3.4.2.1 对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97页 |
3.3.4.2.2 对籽粒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97-98页 |
3.3.5 氮磷互作对籽粒形成过程中底物供应的影响 | 第98-100页 |
3.3.5.1 对淀粉合成底物供应的影响 | 第98-99页 |
3.3.5.1.1 对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8页 |
3.3.5.1.2 对籽粒蔗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8-99页 |
3.3.5.2 对蛋白质合成底物供应的影响 | 第99-100页 |
3.3.5.2.1 对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9页 |
3.3.5.2.2 对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99-100页 |
3.3.6 氮磷互作对营养器官碳素代谢和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100-107页 |
3.3.6.1 对营养器官碳素代谢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3.3.6.1.1 对旗叶碳素代谢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3.3.6.1.1.1 对旗叶蔗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00页 |
3.3.6.1.1.2 对旗叶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3.3.6.1.1.3 对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101页 |
3.3.6.1.1.4 对旗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3.3.6.1.2 对茎和叶鞘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02页 |
3.3.6.2 对营养器官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102-107页 |
3.3.6.2.1 对旗叶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3.3.6.2.1.1 对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3.3.6.2.1.2 对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03页 |
3.3.6.2.1.3 对旗叶氮素同化有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3.6.2.1.3.1 对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3.6.2.1.3.2 对旗叶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104页 |
3.3.6.2.1.4 对旗叶蛋白质水解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3.3.6.2.1.4.1 对旗叶内肽酶(EP)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3.3.6.2.1.4.2 对旗叶羧肽酶(CP)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105页 |
3.3.6.2.1.4.3 对旗叶氨肽酶(AP)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3.3.6.2.2 对茎和叶鞘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3.3.6.2.2.1 对茎和叶鞘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06页 |
3.3.6.2.2.2 对茎和叶鞘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3.3.7 氮磷互作对植株对氮、磷的吸收、积累与运转分配的影响 | 第107-115页 |
3.3.7.1 对植株对氮的吸收、积累与运转分配的影响 | 第107-111页 |
3.3.7.1.1 对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全氮吸收总量的影响 | 第107页 |
3.3.7.1.2 对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全氮积累量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3.3.7.1.3 对开花前后植株氮素吸收量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3.3.7.1.4 对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109页 |
3.3.7.1.5 对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109页 |
3.3.7.1.6 对营养器官中氮素的转运效率和贡献率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3.3.7.2 对植株对磷的吸收、积累与运转分配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3.3.7.2.1 对各生育时期植株全磷吸收总量的影响 | 第111页 |
3.3.7.2.2 对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全磷阶段积累量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3.3.7.2.3 对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全磷含量的影响 | 第112页 |
3.3.7.2.4 对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各器官全磷含量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3.3.7.3 对肥料增产率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4 讨论 | 第115-122页 |
4.1 磷对营养器官光合作用和碳素代谢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4.1.1 磷对旗叶光合作用及其产物在蔗糖/淀粉之间分配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4.1.2 磷对茎和叶鞘中可溶性总糖的积累与输出的影响 | 第116页 |
4.2 磷对营养器官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4.2.1 磷对旗叶氮素同化和蛋白质降解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4.2.2 磷对茎和叶鞘中蛋白质降解的影响 | 第117页 |
4.3 磷对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及其组分合成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4.4 磷对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合成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4.4.1 磷对籽粒中氮素同化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4.4.2 磷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合成积累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4.5 磷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4.5.1 磷对产量的影响 | 第120页 |
4.5.2 磷对品质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4.6 氮磷互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4.6.1 氮磷互作对产量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4.6.2 氮磷互作对品质的影响 | 第122页 |
5 结论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