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4页
 一、 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研究的意义第10-17页
  1.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0-12页
  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17页
 二、 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的现状及设想第17-24页
  1. 研究现状第17-20页
  2. 研究设想第20-24页
第二章 中日前近代道德教育理念之比较第24-73页
 一、 中日前近代儒家道德教育理念的共相与殊相第24-57页
  1. 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理念第24-38页
  2. 日本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理念第38-51页
  3. 中日儒家道德教育理念的共相与殊相第51-57页
 二、 中日前近代佛教道德教育理念的同质与异质第57-73页
  1. 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第58-62页
  2. 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第62-67页
  3. 中日佛教道德教育理念的同质与异质第67-73页
第三章 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的孕育第73-96页
 一、 中国洋务派思想家与日本明治维新前洋学家的形成第73-80页
  1. 锁国政策下的中国与日本第74-77页
  2. 日本洋学家与中国洋务派思想家的诞生第77-80页
 二、 “东洋道德西洋艺”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比较第80-96页
  1. “东洋道德西洋艺”第80-83页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83-86页
  3. “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的异同第86-96页
第四章 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展开第96-132页
 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启蒙思想家与自由民权思想家的道德教育理念第97-114页
  1. 启蒙思想家的道德教育理念第97-108页
  2. 自由民权思想家的道德教育理念第108-114页
 二、 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思想家的道德启蒙第114-124页
  1.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第114-118页
  2. 对近代新道德的建构第118-124页
 三、 中日近代启蒙道德的异同第124-132页
  1. 理论基础的异同第125-127页
  2. 形成过程的异同第127-128页
  3. 基本精神的异同第128-132页
第五章 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纲领之比较第132-159页
 一、 从《学制令》到《教育敕语》,日本道德教育理念的改铸与推行第132-143页
  1. 从《五条誓文》到《学制令》,维新道德教育理念的贯彻第132-134页
  2. 《教育大旨》和《幼学纲要》,向传统道德教育理念的“回归”第134-140页
  3. 《教育敕语》,军国主义道德教育纲领的强力展开第140-143页
 二、 晚清新政时期道德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展开第143-159页
  1. 新政改革之“上谕”——近代道德教育理念的形成第144-148页
  2. 《奏订学堂章程》——近代道德教育理念的展开第148-159页
第六章 结论第159-176页
 一、 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的同质情愫及成因第160-167页
  1. 发展类型相同第160-161页
  2. 欲解决的核心问题相同第161-163页
  3. 形成过程与发展形式相同第163-167页
 二、 日本“新武士道”与中国“新民德”的异质特征及成因第167-176页
  1. 二者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与摄取的内容不同第170-172页
  2. 二者在精神意欲上存在本质差异第172页
  3. 二者在培养目标上迥然不同第172-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9页
后记第189-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
下一篇: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48年—19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