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图表索引 | 第9-12页 |
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第12-15页 |
摘要 | 第15-17页 |
Abstract | 第17-19页 |
引言 | 第19-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第一部分 凋亡相关基因与食管癌化疗敏感性关系及机理研究 | 第23-99页 |
前言 | 第25-2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39页 |
一、材料 | 第27-31页 |
1. 食管癌组织标本 | 第27-29页 |
2. 菌种与载体 | 第29页 |
3. 实验相关药品和试剂 | 第29-31页 |
4. 实验室主要仪器 | 第3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1-39页 |
1. DNA相关实验和方法 | 第31-32页 |
2. 细胞相关实验和方法 | 第32-36页 |
3. 蛋白质相关实验和方法 | 第36-38页 |
4. 小鼠移植瘤相关实验和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 | 第39-72页 |
一、Smac在食管癌组织标本的表达 | 第39-43页 |
1. Smac在食管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第39-40页 |
2. Smac在经化疗治疗的中晚期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 | 第40-42页 |
3. Smac在食管癌细胞系的表达 | 第42-43页 |
二、顺铂对食管癌细胞系EC0156的细胞毒作用 | 第43-47页 |
1. 顺铂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 第43-44页 |
2. 细胞流式检测CDDP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 | 第44-45页 |
3. 细胞流式检测CDDP诱导食管癌细胞线粒体膜透性改变 | 第45-46页 |
4. 集落形成分析CDDP对食管癌细胞长期存活能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三、CDDP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第47-48页 |
1. CDDP促进Smac和Cytochrome c蛋白由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 | 第47页 |
2. CDDP促进食管癌细胞的Caspase3的活化 | 第47-48页 |
四、Smac shRNA干扰稳定克隆鉴定 | 第48-49页 |
五、Smac shRNA干扰的稳定克隆降低了食管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 第49-53页 |
1. Smac敲降降低EC0156食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 | 第49-50页 |
2. 流式分析Smac-KD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 第50-51页 |
3. Smac敲降增加细胞的长期存活能力 | 第51-52页 |
4. Smac敲降降低了CDDP诱导食管癌细胞线粒体膜透性改变 | 第52-53页 |
六、Smac敲降对食管癌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七、Smac敲降对CDDP诱导细胞内源凋亡通路的影响 | 第54-56页 |
1. Smac敲降降低了细胞线粒体蛋白Cytochrome c向胞浆的释放 | 第54-55页 |
2. Smac敲降降低了CDDP诱导食管癌细胞的Caspase9和Caspase3活化 | 第55-56页 |
八、体内实验smac敲降对化疗的敏感性的影响 | 第56-61页 |
1. 亲本EC0156和Smac-KD细胞的致瘤实验 | 第56-57页 |
2. CDDP对亲本EC0156细胞移植瘤的抑瘤作用 | 第57-58页 |
3. CDDP对Smac-KD G10细胞移植瘤的抑瘤作用 | 第58-60页 |
4. Smac敲降降低了CDDP对EC0156细胞移植瘤的抑瘤作用 | 第60页 |
5. TUNEL分析CDDP处理后EC0156和Smac-KD移植瘤的凋亡细胞 | 第60-61页 |
九、Smac模拟小分子的增敏效应 | 第61-64页 |
1. Smac模拟小分子重建Smac敲降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 第61-62页 |
2. 细胞流式检测联合LBW242和CDDP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 | 第62-64页 |
十、联合LBW242和CDDP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第64-65页 |
1. Smac模拟小分子促进Cytochrome c蛋白由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 | 第64页 |
2. Smac模拟小分子促进食管癌细胞的Caspase9的活化 | 第64-65页 |
十一、c-IAP1对食管癌的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 第65-72页 |
1. c-IAP1在食管癌细胞系的表达 | 第65-66页 |
2. c-IAP1在食管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第66-68页 |
3. 高表达c-IAP1敲降Smac蛋白增加食管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 第68-70页 |
4. 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分子表达 | 第70-72页 |
讨论 | 第72-89页 |
一、Smac和c-IAP1的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 | 第74-76页 |
二、Smac和c-IAP1的表达与食管癌化疗敏感性 | 第76-78页 |
三、Smac调控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第78-83页 |
1. Smac与Cyto C的反馈调控机理 | 第79-80页 |
2. Smac与c-IAP1协同调控细胞凋亡 | 第80-83页 |
四、Smac模拟小分子促进了肿瘤细胞放化疗敏感性 | 第83-87页 |
1. Smac模拟小分子的增敏机制 | 第84-85页 |
2. Smac模拟小分子的应用前景 | 第85-87页 |
五、展望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9页 |
第二部分 细胞坏死调控与食管癌化疗敏感性关系及机理研究 | 第99-155页 |
前言 | 第101-10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4-111页 |
一、材料 | 第104-105页 |
1. 食管癌组织标本 | 第104页 |
2. 菌种与载体 | 第104页 |
3. 实验相关药品和试剂 | 第104-105页 |
4. 实验室主要仪器 | 第10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5-111页 |
1. DNA相关实验和方法 | 第105-106页 |
2. 细胞相关实验和方法 | 第106-108页 |
3. 蛋白质相关实验和方法 | 第108-110页 |
4. 小鼠移植瘤相关实验和方法 | 第110-111页 |
结果 | 第111-135页 |
一、顺铂对食管癌细胞系KYSE14的细胞毒作用 | 第111-116页 |
1. Smac缺失的KYSE140食管癌细胞系对顺铂敏感性 | 第111-112页 |
2. 细胞流式检测CDDP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 | 第112-113页 |
3. 细胞流式检测CDDP对食管癌细胞线粒体膜透性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4. CDDP诱导KYSE140细胞坏死依赖激酶RIPK1 | 第114-116页 |
5. Nec-1抑制CDDP诱导KYSE140细胞坏死 | 第116页 |
二、CDDP诱导细胞坏死的透射电镜结果 | 第116-117页 |
三、细胞坏死调控基因RIP3在食管癌细胞系的表达 | 第117-118页 |
四、CDDP诱导细胞坏死的分子机制 | 第118-122页 |
1. CDDP诱导RIP3表达及Caspase-9降解 | 第118-119页 |
2. CDDP处理KYSE140细胞不影响凋亡相关分子表达 | 第119-120页 |
3. CDDP促进KYSE140细胞的AIF和Bax蛋白的转位 | 第120-121页 |
4. 细胞流式检测CDDP诱导KYSE140细胞ROS产生 | 第121-122页 |
五、RIP3免疫共沉淀发现RIP3与ENO1的相互作用 | 第122-125页 |
1. 改进的免疫共沉淀技术增加了方法的特异性 | 第122-123页 |
2. 确定最佳抗体和蛋白G最佳交联时间 | 第123-124页 |
3. RIP3蛋白与ENO1的相互作用 | 第124-125页 |
六、RIP3稳定克隆的鉴定及RNA干扰效果的鉴定 | 第125-127页 |
1. RIP3 shRNA干扰稳定克隆的鉴定 | 第125-126页 |
2. RIP3过表达稳定克隆的鉴定 | 第126-127页 |
七、RIP3 shRNA干扰的稳定克隆对食管癌的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1. MTT分析KYSE140 RIP3敲降对CDDP的剂量依赖性 | 第127页 |
2. RIP3敲降增加食管癌细胞的长期存活能力 | 第127-128页 |
八、RIP3在KYSE140细胞内的定位 | 第128-130页 |
1. 免疫荧光检测RIP3在细胞内的定位 | 第128-129页 |
2. RIP3在细胞胞浆和细胞核中表达 | 第129-130页 |
九、RIP3过表达食管癌细胞体内致瘤性 | 第130-132页 |
1. RIP3过表达的食管癌细胞降低了体内致瘤性 | 第130-131页 |
2. 移植瘤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131-132页 |
十、RIP3在食管癌组织标本的表达 | 第132-135页 |
1. RIP3在食管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第132-135页 |
讨论 | 第135-148页 |
一、细胞的两种死亡方式的相互调控 | 第135-138页 |
二、细胞坏死调控的分子机制 | 第138-142页 |
三、RIP3细胞核内定位的作用 | 第142-144页 |
四、RIP3的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食管癌化疗敏感性 | 第144-148页 |
小结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5页 |
第三部分 纳米材料量子点细胞标记的生物学应用 | 第155-176页 |
前言 | 第157-15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59-161页 |
一、实验相关药品和试剂 | 第159页 |
1. 主要试剂 | 第159页 |
2. 抗体 | 第159页 |
3. 实验室主要仪器 | 第15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9-161页 |
1. 游离量子点制备及抗体偶联 | 第159页 |
2. 细胞相关实验和方法 | 第159-161页 |
结果 | 第161-168页 |
一、抗体偶联量子点标记细胞 | 第161-162页 |
1. MPA-QD与AIF抗体偶联 | 第161页 |
2. 抗体偶联量子点特异标记食管癌细胞 | 第161-162页 |
二、量子点荧光具有抗荧光猝灭性 | 第162页 |
三、游离量子点入核标记 | 第162-164页 |
四、游离量子点入核的时间依赖性 | 第164页 |
五、不同细胞系的量子点入核现象 | 第164-165页 |
六、游离量子点进入细胞核的机制 | 第165-168页 |
1. 特异抗体结合抑制了游离量子点入核 | 第165-166页 |
2. 比较量子点与细胞核孔复合物的大小 | 第166-168页 |
讨论 | 第168-172页 |
一、量子点细胞标记的应用 | 第168-169页 |
二、量子点入核现象的可能机理 | 第169-170页 |
三、量子点荧光标记的生物应用前景 | 第170-172页 |
小结 | 第172-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6页 |
基金资助 | 第176-177页 |
文献综述一 IAP家族分子与肿瘤靶向治疗 | 第177-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0页 |
文献综述二 RIP3-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调节阀 | 第190-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0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200-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
个人简历 | 第202-208页 |
接受及待发表文章摘要 | 第208-211页 |
附录 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 第211-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