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42页 |
第一节 学科史回顾 | 第10-29页 |
一、对《格萨尔王传》性质及学科归属的确定 | 第10-14页 |
二、西方语境中的“史诗”概念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移植 | 第14-17页 |
三、史诗学视野中的格萨尔研究 | 第17-24页 |
四、“格萨尔”历史研究 | 第24-29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问题意识 | 第29-39页 |
一、史诗与历史 | 第30-34页 |
二、历史与集体记忆 | 第34-37页 |
三、历史表述与族群认同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第一章 《格萨尔王传》: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表述 | 第42-83页 |
第一节 多康藏区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 | 第42-55页 |
一、作为民族地理概念的藏区 | 第42-46页 |
二、藏区内部区域划分 | 第46-52页 |
三、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概念 | 第52-55页 |
第二节 从“藏族史诗”到“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史诗” | 第55-66页 |
一、“藏族史诗”概念的遮蔽性 | 第55-57页 |
二、“格萨尔”文化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联系 | 第57-66页 |
第三节 《格萨尔王传》与历史表述 | 第66-78页 |
一、一部关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从田野材料的角度看 | 第66-68页 |
二、《格萨尔王传》的历史意识:从史诗时间观的角度看 | 第68-70页 |
三、被纳入史书叙事的《格萨尔王传》:从藏族史学家的角度看 | 第70-78页 |
第四节 以《格萨尔王传》作为多康地区藏族族群历史表述的意义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二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的社会现实基础(上) | 第83-128页 |
第一节 《格萨尔王传》对社会生活基本特质的呈现 | 第83-87页 |
第二节 马:青藏高原游牧生活和游牧文化 | 第87-106页 |
一、对“赛马称王”的分析 | 第87-95页 |
二、《格萨尔王传》与青藏高原游牧 | 第95-106页 |
第三节 箭:武力扩张与财富类聚 | 第106-127页 |
一、战争中的箭:武力象征 | 第106-117页 |
二、箭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招福纳运 | 第117-122页 |
三、从武器到法器:武力与福运的联系 | 第122-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三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的社会现实基础(下) | 第128-167页 |
第一节 宗教信仰:地方性与民间色彩 | 第128-146页 |
一、佛苯斗争还是佛苯共存 | 第128-133页 |
二、对《格萨尔王传》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 | 第133-143页 |
三、多康地区藏族社会的现实宗教状况 | 第143-146页 |
第二节 口语文化 | 第146-166页 |
一、口语文化在《格萨尔王传》中的体现 | 第148-158页 |
二、口语文化与“格萨尔”传承 | 第158-162页 |
三、藏族书面文化 | 第162-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四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边界的建构 | 第167-227页 |
第一节 边界与异族 | 第167-175页 |
一、族群认同的主观建构 | 第167-168页 |
二、体现于藏族史籍中的异族认知 | 第168-172页 |
三、“四天子说”与周边四邻 | 第172-175页 |
第二节 “上”“下”之间:基本自我定位的确立 | 第175-189页 |
一、汉、印、岭的并立 | 第175-178页 |
二、卫藏与岭地 | 第178-182页 |
三、岭人对汉地的认识 | 第182-189页 |
第三节 “四边四魔”:族群分野的形成与维持 | 第189-218页 |
一、不同层面的四分法 | 第189-196页 |
二、《格萨尔王传》中的“四魔” | 第196-203页 |
三、“四魔”的异族特征 | 第203-218页 |
第四节 “十八大宗”:视野扩展与异族想象 | 第218-225页 |
一、“十八大宗”的概念 | 第218-220页 |
二、异族形象的建构 | 第220-224页 |
三、族群视野的层层扩展 | 第224-2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25-227页 |
结语 | 第227-233页 |
一、“小历史”:社会生活史和地方史 | 第228-230页 |
二、“神话历史”:历史、当下、神话、真实的交汇 | 第230-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5页 |
后记 | 第245-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