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理论基础——公共空间与人性化 | 第12-24页 |
·城市公共空间基础研究 | 第12-13页 |
·城市公共空间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类型 | 第13页 |
·人性化的基础研究 | 第13-20页 |
·人性化基本内涵 | 第13-14页 |
·空间感知——生理特征 | 第14-17页 |
·空间需求——心理特征 | 第17-20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行为心理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3 传统的解读——古代人本思想自然天成 | 第24-42页 |
·人本主义公共空间的解读 | 第24-31页 |
·公共空间的起源 | 第24页 |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简史 | 第24-28页 |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简史 | 第28-31页 |
·中国传统交往空间的解读 | 第31-41页 |
·基本观念及思想 | 第31-33页 |
·解读古代城市基本交往空间 | 第33-36页 |
·解读传统聚落交往空间几个构成元素 | 第36-39页 |
·解读传统园林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4 多元共生——近现代人性关怀矛盾重重 | 第42-50页 |
·引起多元共生矛盾的三个时代 | 第42-43页 |
·工业时代 | 第42页 |
·汽车时代 | 第42-43页 |
·信息化时代 | 第43页 |
·多元共生现象 | 第43-47页 |
·各国文化的共生 | 第43-44页 |
·各层次人群的共生 | 第44-45页 |
·汽车尺度和人的尺度的共生 | 第45页 |
·古典与现代的共生 | 第45-46页 |
·城市与乡村的共生 | 第46-47页 |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矛盾 | 第47-50页 |
·全球化的影响 | 第47页 |
·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第47-50页 |
5 设计探讨——人性化公共空间塑造 | 第50-76页 |
·宜人公共空间的塑造——意境 | 第50-55页 |
·地形的塑造与空间的围合感 | 第50-52页 |
·隔挡互借与隐空间的产生 | 第52-53页 |
·空间的尺度对比与咫尺山林 | 第53-54页 |
·意境的表达与场所精神的回归 | 第54-55页 |
·引人公共空间的塑造——活力 | 第55-64页 |
·“场引力”与公共空间的活力 | 第55-57页 |
·限制汽车,回归步行场所 | 第57-60页 |
·停留空间与流动空间的分离 | 第60-61页 |
·半室外空间与人的聚集 | 第61-63页 |
·边界的引力与安全的心理 | 第63-64页 |
·悦人公共空间的塑造——感知 | 第64-71页 |
·艺术空间的营造 | 第64-65页 |
·复杂介质与复杂视觉满足感 | 第65-67页 |
·感观空间的营造 | 第67-69页 |
·公共空间中微气候的塑造 | 第69页 |
·灯光营造与人的心理 | 第69-71页 |
·多元共生的时代人性化公共空间的场所特征 | 第71-75页 |
·生态性特征 | 第71-72页 |
·地域性特征 | 第72-73页 |
·网络化特征 | 第73-74页 |
·立体化特征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6 共生、共建、共享——创建多方共谋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 | 第76-80页 |
·创造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76-78页 |
·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 | 第76-77页 |
·城市人性化公共空间的层级建构 | 第77-78页 |
·构建管理者、设计者、使用者多方参与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78-80页 |
·公众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 第78页 |
·设计的互动——从主观到客观 | 第78-79页 |
·管理角色转换——从一意孤行到组织管理 | 第79-80页 |
7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插图目录 | 第86-89页 |
个人简介 | 第89-90页 |
导师简介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