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 ·样地面积法和平均木法 | 第12-13页 |
| ·生物量转换因子法(biomass expansion factor, BEF) | 第13页 |
|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 第13-14页 |
| ·遥感技术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 ·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2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7-19页 |
| ·自然条件 | 第17-18页 |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 ·气候 | 第17页 |
| ·土壤 | 第17页 |
| ·植被类型分布 | 第17-18页 |
| ·调查林分概况 | 第18-19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 ·调查方法 | 第19-20页 |
| ·样地设置 | 第19页 |
| ·植被调查 | 第19页 |
| ·解析木调查 | 第19-20页 |
| ·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 | 第20-21页 |
| ·物种重要值 | 第20页 |
| ·物种丰富度指数 | 第20页 |
| ·均匀度指数 | 第20页 |
| ·物种多样性指数 | 第20-21页 |
| ·解析木生物量测定 | 第21页 |
| ·树干生物量测定 | 第21页 |
| ·树皮生物量测定 | 第21页 |
| ·枝叶生物量测定 | 第21页 |
| ·单木生物量模型 | 第21-22页 |
| ·乔木层生物量模型 | 第22-23页 |
| ·含碳率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 ·碳储量、碳密度的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 4 兴安落叶松林群落物种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 | 第24-30页 |
| ·群落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 | 第24-25页 |
| ·直径结构 | 第25-28页 |
| ·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第28-30页 |
| ·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 | 第28-29页 |
| ·植物群落物种均匀度 | 第29页 |
|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29-30页 |
| 5 兴安落叶松单木生物量研究 | 第30-44页 |
| ·兴安落叶松含水率分析 | 第30-31页 |
| ·解析木生物量回归分析 | 第31-41页 |
| ·解析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 | 第31-35页 |
| ·单株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 ·模型检验与评价 | 第38-41页 |
| ·兴安落叶松的生长过程分析 | 第41-44页 |
| ·胸径生长过程 | 第41-42页 |
| ·树高生长过程 | 第42页 |
| ·材积生长过程 | 第42-43页 |
| ·生长方程的拟合 | 第43-44页 |
| 6 兴安落叶松林分生物量研究 | 第44-55页 |
| ·林分生物量与活立木蓄积量的关系 | 第44-46页 |
| ·兴安落叶松生物量与林分高度和林龄的关系 | 第46-48页 |
| ·兴安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与林分高度的关系 | 第46-47页 |
| ·兴安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与林龄的关系 | 第47-48页 |
| ·BEF 与林分活立木蓄积量的关系 | 第48-49页 |
| ·林分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 ·兴安落叶松地上生物量 | 第52-53页 |
| ·林分乔木层地上总生物量与平均增长量的关系 | 第53-55页 |
| 7 兴安落叶松碳储量及固碳价值研究 | 第55-57页 |
| ·林分碳储量研究 | 第55-56页 |
| ·林分固碳价值研究 | 第56-57页 |
| 8 结论与讨论 | 第57-60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讨论 | 第58-60页 |
| 附表:样地主要植物种拉丁名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个人简介 | 第66-67页 |
| 导师简介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