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客土喷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客土喷播技术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客土喷播技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喷播绿化基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喷播绿化基质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喷播绿化基质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3-15页 |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13页 |
·气候 | 第13页 |
·植被 | 第13页 |
·土壤 | 第13-14页 |
·水文 | 第14页 |
·裸露边坡生态系统的特点 | 第14-15页 |
3 喷播绿化基质的特性和功能 | 第15-19页 |
·自然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 第15页 |
·人工重建土壤的性能要求 | 第15-16页 |
·喷播绿化基质的组成和功能 | 第16-19页 |
·喷播绿化基质的选择原则 | 第16页 |
·喷播绿化基质各成分的特性和功能 | 第16-19页 |
·喷播绿化基质各成分的基本化学性质 | 第16页 |
·喷播绿化基质各成分的特性与功能 | 第16-19页 |
4 盆栽试验 | 第19-57页 |
·试验评价指标与试验因素的选择 | 第19页 |
·试验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19页 |
·试验因素的选择 | 第19页 |
·试验材料与分组 | 第19-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试验分组 | 第19-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物理性质的测定 | 第21页 |
·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21页 |
·保水性的测定 | 第21页 |
·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21页 |
·出苗率 | 第21页 |
·生长高度 | 第21页 |
·生物量 | 第21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1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1-49页 |
·不同处理的物理性质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不同处理的化学性质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23页 |
·不同处理对喷播绿化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3-27页 |
·不同处理对喷播绿化基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3-25页 |
·不同处理对喷播绿化基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不同处理对水分蒸发量的影响 | 第27-31页 |
·不同处理下水分蒸发量的比较 | 第27-28页 |
·添加不同用量的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添加不同比例的草炭土、土壤和秸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 | 第30-31页 |
·各处理出苗时间比较 | 第31-32页 |
·不同处理对出苗率的影响 | 第32-37页 |
·不同处理下高羊茅和紫花苜蓿的出苗率 | 第32-33页 |
·添加不同用量的保水剂对出苗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添加不同用量的鸡粪对出苗率的影响 | 第34页 |
·添加不同比例的草炭土、土壤和秸秆对出苗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添加不同用量的速效肥对出苗率的影响 | 第35页 |
·极差分析结果 | 第35-37页 |
·不同处理对生长高度的影响 | 第37-42页 |
·不同处理下生长高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37-38页 |
·添加不同用量的保水剂对生长高度的影响 | 第38页 |
·添加不同用量的鸡粪对生长高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添加不同比例的草炭土、土壤和秸秆对生长高度的影响 | 第39页 |
·添加不同用量速效肥对生长高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极差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不同处理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42-49页 |
·不同处理下地上鲜重、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的比较 | 第42-43页 |
·不同因素水平下生物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极差分析结果 | 第44-49页 |
·最优基质配方筛选 | 第49-56页 |
·综合指标评分的计算 | 第49-55页 |
·排队评分法 | 第49-51页 |
·综合加权评分法 | 第51-53页 |
·综合平衡法 | 第53-55页 |
·各种方法结果汇总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5 人工模拟降雨侵蚀试验 | 第57-72页 |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试验分组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61页 |
·人工模拟降雨器的标定方法 | 第59-61页 |
·降雨强度的标定 | 第59页 |
·降雨均匀度的标定 | 第59-60页 |
·雨滴粒径大小的标定 | 第60页 |
·雨滴终点速度及降雨动能的推算 | 第60-61页 |
·土壤流失量的测定 | 第61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72页 |
·人工模拟降雨器的标定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不同压力对雨强的影响 | 第61页 |
·不同雨强对降雨均匀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不同雨强对雨滴粒径的影响 | 第62-63页 |
·雨滴动能的推算结果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页 |
·不同时段内各处理土壤流失量的比较 | 第64-65页 |
·一周后不同因素水平对土壤流失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一个月后不同因素水平对土壤流失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一个半月后不同因素水平对土壤流失量的影响 | 第67页 |
·极差分析结果 | 第67-69页 |
·最优基质配方筛选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2-75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建议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
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