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缩写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3页 |
| ·根际微生物的概念 | 第14-15页 |
| ·水稻根际固氮细菌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 ·根瘤菌的生态多样性 | 第17-18页 |
| ·根瘤菌的分类进展 | 第18-23页 |
| ·根瘤菌的分类方法 | 第23-31页 |
| ·表型分类 | 第24-26页 |
| ·遗传型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 ·本文的立题依据 | 第31-33页 |
|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 第33-49页 |
| ·供试菌种 | 第33页 |
| ·形态学研究 | 第33-34页 |
| ·菌落形态 | 第33页 |
| ·细胞形态特征 | 第33-34页 |
| ·常规生理生化试验 | 第34-38页 |
| ·接触酶反应 | 第34页 |
| ·氧化酶反应 | 第34页 |
| ·耐盐性 | 第34页 |
| ·初始pH生长 | 第34页 |
| ·生长温度范围 | 第34-35页 |
| ·脲酶测定 | 第35页 |
| ·L-苯丙氨酸酶 | 第35页 |
| ·BTB检测 | 第35-36页 |
| ·3-酮基乳糖产生 | 第36页 |
| ·硝酸盐还原测定 | 第36-37页 |
| ·肉汁蛋白胨生长 | 第37页 |
| ·石蕊牛奶反应 | 第37-38页 |
| ·Biolog测定 | 第38页 |
| ·全细胞脂肪酸图谱分析 | 第38-40页 |
| ·收集菌体 | 第38页 |
| ·脂肪酸的提取 | 第38-40页 |
| ·脂肪酸(GC)分析 | 第40页 |
| ·菌体总DNA的提取与纯度检测 | 第40-41页 |
| ·基因组提取方法DNA | 第40-41页 |
| ·纯度检查和浓度测定 | 第41页 |
| ·PCR扩增 | 第41-44页 |
| ·PCR扩增引物名称及序列 | 第41-42页 |
|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42-44页 |
| ·电泳观察及序列测定 | 第44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4页 |
| ·G+Cmol%测定 | 第44-45页 |
| ·水稻侵染试验 | 第45-47页 |
| ·试验菌株的gfp基因标记 | 第45-46页 |
| ·水稻侵染试验 | 第46-47页 |
| ·供试菌种与豆科植物的结瘤试验 | 第47页 |
| ·16S rDNA的ARDRA分析 | 第47-48页 |
| ·PCR扩增体系 | 第47页 |
| ·ARDRA分型 | 第47-48页 |
| ·序列测定与同源性比对 | 第48页 |
| ·供试菌种溶磷作用及IAA产生的测定 | 第48-49页 |
| ·溶磷作用检测 | 第48页 |
| ·IAA产生测定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9-79页 |
| ·常规生理生化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16S rDNA部分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50-57页 |
| ·Biolog结果及数值分类分析 | 第57-59页 |
| ·细胞脂肪酸分析 | 第59-64页 |
| ·16S rDNA全序列测定及其他保守基因的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64-71页 |
| ·16S rDNA全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64页 |
| ·其他保守基因的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64-71页 |
| ·G+Cmol%的测定 | 第71-72页 |
| ·部分菌株与豆科植物的结瘤试验结果 | 第72-73页 |
| ·试验菌株对水稻侵染试验 | 第73-74页 |
| ·对原采集地土样中细菌的16S rDNA-ARDRA的分析 | 第74-75页 |
| ·部分试验菌株产IAA及溶磷功能的初探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9页 |
| 第四章:一株水稻根相关细菌JA3-B52 Rheinheimera tangshanensis sp.nov.的菌种鉴定 | 第79-94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9-88页 |
| ·菌株的分离、培养与保藏 | 第79-80页 |
| ·形态学研究 | 第80-81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81-83页 |
| ·脂肪酸的测定 | 第83-85页 |
| ·DNA分析 | 第85-88页 |
| ·结果 | 第88-92页 |
| ·形态和培养特征 | 第88页 |
| ·脂肪酸组成 | 第88-90页 |
| ·进化分析 | 第90页 |
| ·遗传特征 | 第90-91页 |
| ·生化和生理特性 | 第91-92页 |
| ·讨论 | 第92-93页 |
| ·新种Rheinheimera tangshanensis sp.nov.的描述 | 第93-94页 |
| 结论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14页 |
| 附件1:生理生化结果 | 第114-117页 |
| 附件2:Biolog结果 | 第117-121页 |
| 附件3:供试菌株16S rDNA序列GenBank注册号 | 第121-122页 |
| 附件4:供试菌株atpD基因序列GenBank注册号 | 第122页 |
| 附件5:供试菌株recA基因序列GenBank注册号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4页 |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