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与《聊斋志异》 | 第14-24页 |
(一)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 | 第14-19页 |
1. 人伦和家庭 | 第14-16页 |
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 | 第16-19页 |
(二) 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道德倾向 | 第19-24页 |
1. 清初的社会思潮 | 第19-21页 |
2. 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道德倾向 | 第21-24页 |
二、《聊斋志异》中的家庭伦理观举要 | 第24-76页 |
(一) “男女居室,为夫妇之大伦”(《聊斋志异·黄九郎》)——夫妻伦理观 | 第24-42页 |
1. 《聊斋志异》中夫妻伦理关系的类型 | 第25-29页 |
2. 妻妾伦理观 | 第29-34页 |
3. 《聊斋志异》夫妻伦理观的特点和局限性 | 第34-42页 |
(二) “今念汝子纯孝,赐寿一纪”(《聊斋志异·考城隍》)——父子伦理观 | 第42-65页 |
1. 《聊斋志异》中的父子伦理观 | 第44-62页 |
2. 《聊斋志异》父子伦理观的特点、意义及其局限性 | 第62-65页 |
(三) “弟死,我定不生”(《聊斋志异·张诚》)——兄弟伦理观 | 第65-76页 |
1. 蒲松龄的兄弟伦理观 | 第65-67页 |
2. 《聊斋志异》中兄弟伦理关系的类型 | 第67-73页 |
3. 《聊斋志异》兄弟伦理观的特点和价值 | 第73-76页 |
三、《聊斋志异》家庭伦理观的价值取向 | 第76-86页 |
(一) 《聊斋志异》家庭伦理观中的正面价值 | 第76-80页 |
1. 主张家庭和谐 | 第76-77页 |
2. 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意识 | 第77-79页 |
3. 惩恶扬善 | 第79-80页 |
(二) 《聊斋志异》家庭伦理观的中消极因素 | 第80-86页 |
1. 宗教迷信思想 | 第81-82页 |
2. 男尊女卑 | 第82-84页 |
3. 愚孝与贞节观 | 第84-86页 |
四、《聊斋志异》家庭伦理观的现代启示 | 第86-94页 |
(一) 对改善当代夫妻关系的启示 | 第87-89页 |
(二) 对改善当代亲子关系的启示 | 第89-92页 |
(三) 对改善代兄弟(姊妹)关系的启示 | 第92-94页 |
结束语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