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3页 |
| 第一节 口腔溃疡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1 病因病机 | 第12-14页 |
| 2 治疗 | 第14-15页 |
| 3 讨论 | 第15-17页 |
| 第二节 口腔溃疡与唾液生化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1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与ROU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2 唾液溶菌酶与ROU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3 唾液淀粉酶与ROU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4 讨论 | 第20-21页 |
| 第三节 阴虚证动物模型及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1 阴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 第21页 |
| 2 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3-35页 |
| 第一节 清热降火方治疗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121例临床观察 | 第23-26页 |
| 1 资料和方法 | 第23-24页 |
| 2 疗效评价和治疗结果 | 第24-25页 |
| 3 讨论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ROU的中医征候分析 | 第26-31页 |
| 1 诊断标准 | 第26页 |
| 2 四诊指标的确立 | 第26页 |
| 3 资料收集 | 第26页 |
| 4 口疡严重程度分析 | 第26-28页 |
| 5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8-31页 |
| 第三节 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与唾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5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 4 讨论 | 第33-35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5-47页 |
| 实验一 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模型大鼠的造模方法 | 第35-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 2 结果 | 第35-37页 |
| 3 讨论 | 第37-39页 |
| 实验二 清热降火方对模型大鼠唾液腺的溶菌酶及淀粉酶的影响 | 第39-42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 4 讨论 | 第41-42页 |
| 实验三 清热降火方对模型大鼠的血清T3、T4的影响 | 第42-44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 4 讨论 | 第43-44页 |
| 实验四 清热降火方对模型大鼠的组织形态影响 | 第44-47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 3 分级标准 | 第44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 5 讨论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9页 |
| 1 结果与结论 | 第47-48页 |
| 2 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 附录 | 第56-62页 |
| 附录1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56-57页 |
| 附录2 实验各组对溃疡组织及甲状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57-61页 |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